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医生

美国医生

美国医生,本科毕业再学10年。

在美国,医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学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必须经历一条漫长、艰辛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和不懈的努力。

本科学士才能报考在国内,高中毕业就可报考医学院。

而在美国,四年制医学院要大学本科毕业、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才能报考。

首先,申请要求就相当严格,以下几个因素至关重要:申请人的大学成绩、医学院入学考试(MCA T)成绩和证明申请人资格的推荐信。

有志学医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要选修医学预科课程,而且必须保持各科成绩优异。

然后为取得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他们在毕业后大都会找一间著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做1—2年的技术员,加强科研背景、结识教授。

同时,利用这段时间通过MCA T考试,着手申请医学院。

有了资格还不够,接下来就要面对激烈的申请竞争。

几乎每个报考的人都要申请数十所医学院,能得到其中一所的录取就谢天谢地了。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2002年的报考和面试比例是10∶1,而面试和录取比例是8∶1———从报考到录取,真正是百里挑一。

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被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录取后,欣喜若狂,立刻拉着女朋友到第五大道的第凡尼珠宝店买了一只价值两万美元的钻戒,当场求婚,全然不顾即将面对十几万美元的学费。

优秀学生争读双博士进入医学院,学生就开始攻读医学博士学位,而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医学/哲学双博士学位。

攻读双博士的时间约在7—8年,因为读医学博士是固定的4年,总的就读时间主要取决于学生完成哲学博士论文的时间。

更吸引人的是,读双博士可以免除高昂的医学院学费,还能获得足够生活开支的奖学金。

由于既省钱又省时间,双博士学位的就读申请竞争就更为激烈,而被录取的学生绝大部分也确实很出色。

经过艰苦的学习,毕业后学生直接获得博士学位。

但是在成为正式医生之前,还必须通过国家行医执照考试,并需要做1年实习医生及至少3年住院医生。

执照考试分3个阶段,第一步是自然科学基础考试,一般在医学院二年级时进行;第二步是临床医学考试,以案例为主,题量非常大,一般学生在医学院毕业、申请住院医生之前参加这一考试;第三步考试在1年的实习医生之后进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要考临床工作中的伦理、法律等问题。

住院医生工作辛苦医学院学生在4年级通过第二步执照考试后,就要开始申请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双向选择,直接决定每个学生的去向。

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找到接收医院,找不到的人只能来年再申请。

做住院医生的时间因科而异,譬如内科两年,普通外科4年。

专科住院医生还要再进行2—5年的专科训练。

住院医生可以说是医院里的苦行僧。

他们的收入不高,每年在3—4万美元之间,可工作压力之大,令人咋舌。

我的一个朋友,在做住院医生的第一年就有72小时连续工作、一周只睡20小时的经历,每天都是清晨5点上班。

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开着车就睡着了,撞到前面的车才醒过来。

所幸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捡了一条命。

有资料显示,美国医生的平均寿命大约比普通人短10年。

即使成为正式医生,工作强度依然很大。

我的一位老师,已经行医数年,每周仍得工作80—90小时。

通过了住院医生实习,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所有学习。

整个过程最少也要8年,多的达十几年,平均下来要10年左右。

十年寒窗可能付诸东流接下来可以找工作、成为真正的医生了。

但是,不是所有完成学业的住院医生都能找到工作,这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找不到工作的医学博士大有人在,很多人就此被迫改行,10年辛苦付诸东流。

美国医生的崇高社会地位,就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中被衬托出来———他们确实是经过大浪淘沙、获得最终胜利的精英分子。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我的朋友凯蒂•海泽特在常春藤名校之一的布朗大学读了4年本科后,进入另一所常春藤名校———前面提到的康奈尔大学的医学院攻读医学/哲学双博士。

看看她这几年的经历吧:头两年上医学院的基础课,然后花4年时间做哲学博士的论文,接下来两年回到医学院完成临床学习。

今年她毕业时已经30岁了。

如果她想做临床医生,就要再接受4—7年的住院医生训练。

想想看,到她终于当上医生那天,是多少岁,总共读了多少年书?外国医学生可直接申请临床培训外国医学生、包括绝大部分中国医学本科毕业生,均可直接申请在美国接受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和专科住院医生等临床培训。

条件是就读的医学院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取得美国的“外国医学毕业生证书”。

而要取得该证书,必须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头两步考试、临床技能考试和英语考试,第三步考试只能在美国本土进行。

外国医生想在美国行医,也得在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并经过临床训练后才有行医资格。

我的另一位朋友在国内已是颇有名气的神经科专家。

50岁来美,经过10年奋斗,60岁那年终于完成学业,当上了神经内科医生。

图片:在康奈尔大学读了8年的凯蒂•海泽特,还要至少4年才能当上医生。

(5)进去之后也非常艰苦, 不是其他的研究生院可比。

二年级后就再没有任何假期,身上带着beeper随时on-call (连在一个周末的我的PhD 毕业典礼,我弟弟也是最后一刻才被获准前来,总共在我那个城市呆了不到36小时). 毕业后再做一般不少于四年的intern/residency(有些专科甚至可以double),期间连续在医院待上40个小时不回家是常事, 一般年薪是三万五左右。

前一段“Newsweek”杂志有篇报道,探索AMA的规矩是不是太不把实习医生当人看了,但他们认为这就是“吃得苦中苦”,不爱来就甭来。

一位读者来信,说她的先生正在做residency,一次在医院on-call了几天后回家是给太太买了一束花以表歉意。

她刚刚把花放进花瓶里转过身来,他已经在椅子上睡着了。

你真的得问问你和你的家人是否愿意和能够承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包括本人在内。

(6)所以,如无特殊好运气,一个人要先花大约两年时间准备:即使修课已经完成,还须做过社区服务(绝不可少),得到真实的有份量的推荐信。

2004年秋季的入学, 最迟在2003年夏初就该考MCAT了。

医学院只有秋季入学,没有中途插入/转学分的政策;我弟弟那一届第一年有两人退出,以后就是(X-2)人齐上了. 而且你的生物/化学知识一定得用英文也能得心应手,读写说都是,不然进去了也是白搭。

加上极为辛苦的八年,等到可以自己开业行医 -- 假定不中途而废而且通过board exam (一共有三个steps) -- 已经是十年后的事了。

(好几次见到有人问在美国境外的医学院取得了学位, 是否也可以在美国执照行医? 他如果过了AMA的三关考试, 然后按部就班做了实习/住院医生, 是可以的。

但是在matching的过程中 -- “matching”是全美各医院根据医学院毕业生们的成绩/专科意向与自己本院的位置招实习医生 - - 这种人会被排到非常后, 甚至有一说是只有在所有美国的毕业生都找到位置后, 剩下的才再来和这些人matching. 我不是绝对肯定这个细节,但他们的确是很吃亏的。

)医学院的报考和毕业后的matching, 都是非常非常的照顾本州的居民, 即使那个医学院和附属于它的医院是私立性质的都是如此(社区医院就更加是了)。

所以如果居住在加州或纽约, 或者在有两三个不错的医学院但又人口稀少的州像Michigan, 机会就比别人多。

(7)九十年代中期有过一个统计,在所有职业中(可能体育界和娱乐圈除外,因为实在很难对那两个行业做全面真实的调查),医生在酗酒率,吸毒率,离婚率,和自杀率,都独占鳌头,压力太大了。

有多少人能忍受自己的配偶半夜两点被叫走,几天后再见面呢?有人可能听说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specialty,报酬和稳定性仍远高于其他行业。

确实如此。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远亲是药剂医师(anesthesiology), 每天只是在大手术前(大约早上八点)把手术所需的药物调配好,就可回家;然后可能下午再回来转一圈。

很正常的时间表,但工资是一般EE/CS PhD的两倍有多,当然也没有裁员的风吹雨打。

我两年前问我弟弟何不选之为他的专科得了,言语中很有惋惜之意。

他给了我一个上文提到的那种不可有的condescending 微笑, 说做医生就是要见病人,面对面地听他说话,对他说话,亲手治他,看着他好转或恶化,那才是最欣慰的补偿和最巨大的激励。

就象平时练球就是要比赛上场,尽管那很有可能当众出丑和严重受伤。

一开始就是图着高报酬/低风险的,也就大多不会最初选择成为和最后成功成为医生了。

我没有美化他的企图,这是他的原话。

我弟弟最近开始申请matching了, 我旧话重提, 他说当这种医生不在场时, 他们甚至会被同事们称做”Surgeon’s bitch”,因为他们服服贴贴地听从主治医生的指示; 而与他来往的同学中,还不知道有谁选这个专科的。

我知道现在这么远距离地看, 不少人会说”只要保证我有安稳的高薪工作, 下了班可以有自己的好日子, 管他人如何说呢?”呵呵, 绝对不是这样的。

谁真的媳妇熬成婆,快做医生了,恐怕想法也和他差不多了。

(8)不少人提到产生念医学院的念头与现在的职位太“boring”有关, 那可真是班门弄斧了。

医生的工作才真是最机械最平淡的,每一步都严格地按书本上文献里已经证实了的例子来做。

“发明”,“创新”,“巧妙”这些理科工科商科梦寐以求的赞美对医生几乎都不适用,除非是出来以后在实验室里跟着何大一这样的人做尖端研究的极少数。

“No thinking, man. You just read and react.”他说。

不但boring, 而且真正的depressed.他做internal medicine的rotation时,来的大多是比较富裕的五六十岁的人。

他说他看到的症状都很相似,而他想说的建议也是千篇一律的:“我的唯一治疗方法是你戒烟, 戒酒, 等等 - - 从三十五年前你第一次听到医生这么说的那个时候做起!!”当然他又绝对不能这么说。

这才真是job depression呢。

(9)与普遍的观念相反,医生的行情也多少受到供求甚至outsourcing的影响。

一个专科如果连续几年很多人进入,整个圈子的报酬也就暂时低下来了。

Outsourcing 也不是空穴来风, “Newsweek”和"New York Times”都报道过这个倾向:凡是能够等一等而又不是最尖端复杂的步骤, 大可到墨西哥甚至亚洲去做。

另外近来不断的malpractice lawsuits也使得医生们必须担负越来越沉重的insurance premium. Y医生们的报酬也可以相差很大, 取决于他们的专科, 所在的地点, 和他们投入的工作量(很多情况下他们可以有此选择).(10)我无意只强调医学院/医生的负面,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高工资;不太受经济起伏的影响;自行开业的医生的退休年龄是自己定的,比领他人支票过日子的可以晚很多年;而且一提起是medical doctor, 在主流社会中一般也其他学科的PhD更受敬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