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中有害藻类的控制杀灭
近年来为追求单位面积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养殖户进行高密度养殖,投饵量增加过多的残饵滞留池底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化的发生.其中主要的有害藻类为蓝绿藻,它们的大量繁殖使水体透明度降低,池塘溶解氧降低或表层溶解氧过饱和,泛塘,气泡病等发生,同时藻类在死亡分解后会产生藻毒素对养殖动物造成毒害作用,所以水中的有害浮游藻类必须出去,目前主要除藻方法有物理除藻、化学除藻、生物除藻等方法。
藻类繁殖和运动受光照、温度、风力等物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进行藻类的去除,比如有风的天气可以在下风处进行人工捕捞,晴天高温天气可以进行曝气增加底层溶氧促进有益藻类的繁殖来抑制有害藻类使水体藻类达到平衡,藻类个体小、表面积大还可以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在生产实践中有时受工具材料的等条件限制,在紧急条件下也可以采用民间的土方法,例如在河南某一鲤鱼养殖场,高温天气下蓝绿藻大量暴发,实用氯类杀藻会引起倒藻,他们采取絮凝沉降的方法向池塘中泼洒黄泥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比较高端的还可以用超声波除藻法,利用低强度超声(×106数量级)对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的机理,按照5分钟/次的处理剂量,每4~5天处理一次的处理频率是最优经济效益的处理参数。
低强度超声抑藻过程中破坏了藻胆体的结构功能,干扰了叶绿素的合成途径,从而有效控制了生物量的增长。
物理方法周期较长且耗费人力物力较大。
现在水产养殖上还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
渔药市场硫酸铜及其衍生物硫酸四氨络合铜、氨基酸螯合铜等应用广泛。
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化学除藻方法有化学絮凝法、抑制剂、除藻剂。
第一化学絮凝法:聚氯化铝(PAC)和酪蛋白絮凝可以加三氯化铁或精制硫酸铝混凝剂为混凝剂对蓝绿藻去除效果更好。
在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时还可以用改性明矾应急除藻。
第二抑制剂:一些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抑制剂,在水体中这些物质能促进单胞有害藻类内部O-2的产生、抑制抗氧化酶系与总抗氧化能力,最终表现在藻体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脂质氢过氧化物含量积累的增加,生命力降低。
藻类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第三除藻剂:采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可以达到去除水中藻类,降低甚至消除养殖水体腥味的效果,但其用量很难控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泛池特别是高温天气。
并且铜的残留也会对养殖动物造成损害。
次氯酸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无残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的高效广谱灭菌药物,能有效地杀灭引发水华的绿藻、蓝藻和硅藻。
相对来说是一种可以推广使用的产品。
生物除藻法:在大面积的养殖水面和水库施药困难且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可以混养一些
食藻动物,花白鲢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滤食有害藻类还可以增加养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高等水生植物,植物之间存在对环境生长因子(光、肥、水等)的竞争和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影响的相生相克的两种相互作用。
其中孛萁属水草中的二十碳的三羟基环戊基脂肪酸和十八碳的三羟基环戊烯酮脂肪酸在高浓度条件下对蓝绿藻的抑制效果最显著。
微生物除藻,微生物除藻剂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功能的高分子有机物,主要有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利用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剂和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三种类型,利用微生物本身或产生的多肽、酯类、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作絮凝剂,可以对包括藻类在内的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絮凝作用,并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另外水体恢复功能菌(RB)、利水剂、AEM菌、PSB光合菌等,都有较好的除藻作用。
人工管理:藻类的生长繁殖离不开营养元素,氮、磷元素的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某些有害藻类就会异常增殖。
环境因子例如光照、温度、PH合适时,氮磷比恰当,浓度超过0.2mg/L 和0.02mg/L就会促使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
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要勤观察水色,定期测量水质,施肥要适时适量少量多次,避免营养元素过盛。
生态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机绿色水产品逐渐流行起来,也带动了绿色渔药的发展,微生物及其附带产物在防控鱼病调节水质方面不仅收效显著还符合生态要求。
微生物在有害藻类的调控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细菌杀藻现象为利用微生物防治水华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溶藻细菌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溶解藻细胞的细菌的统称。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黏细菌、芽孢杆菌等某些菌株具有显著的溶藻效果,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糖和多肽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是纤维素的,少数人认为是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的。
外层是胶质衣鞘以果胶质为主,或有少量纤维素。
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以溶解蓝绿藻的细胞壁,如释放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胞外物质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羟胺、生物碱和色素等。
可以对溶藻菌的具体溶藻成分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发酵工程形成工业化生产,这只是提出的一种有实践性的方法,但还需研究和验证。
目前可以结合水质调控用的微生物制剂结合溶藻菌来实现双重效果,调水和控藻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