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区位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层次;制定旅 游发展战略;寻求区位优势;集聚效应;旅 游线路设计;场所选择。
▪ 目前,旅游区位理论比较成熟的研究集中体 现在中心地理论和距离衰减原理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二节
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 涵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
“农业生产圈层模型” 德国 杜能(von Thunen) “韦伯工业区位论” 德国 韦伯(Weber)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市场均衡研究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成本最小化
市场最大化
“中心地理论” 德国 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 “市场区位论” 德国 廖什(Losch)
理论。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
旅游者行为 的研究内容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 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启动 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
▪ 旅游动机类型。推–拉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论;逃避–寻求理论 。
▪ 旅游动机形成。动机和期望形成过程模型;享 乐旅游动机模型。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影响因素研究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
《政治经济因素》 英国 斯秋阿特 (J Steuart) 1767年
“地租和水陆运费对区位的影响” 英国 亚当斯 密(A Smith) 1776年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企业微观研究 (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
▪ 核心–边缘理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按照区域经济自工业化前阶段→工 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 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自离散型空间结构→聚集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 间结构→均衡型空间结构演替次序。该理论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 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 平衡发展区域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 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是促进 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
▪ 增长极理论:一定时期增长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 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佳区位聚集, 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地区资源向极点集聚。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第二章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 旅游动机差异。动机个体差异;动机细分市场 差异;动机文化差异;动机旅游产品类型差异。
Goossens(2000)
提出享乐旅游动机 模型,又称为倾 向—刺激—反应模 型。模型的左边表 示旅游者的需求和 动机,即推的因素, 如逃脱日常环境、 地位、放松、增进 友谊等,模型右边 表示旅游者面对的 情境变量,即拉的 因素。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理论认为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 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 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
▪ 圈层结构理论:城市郊区的农业布局呈圈层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分别为自 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 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
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发展阶段。
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工业化大生产之前生力产低 就地生产就地消费 工业化大生产之后市场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
竞争
区位理论
区位选择的关键性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Biblioteka 理论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 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 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在深入研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 基础上,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赫格尔斯德兰的空间扩散理
论、弗朗索瓦·普劳克斯的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 1984年首次提 出“点-轴系统”理论模型,并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区域发展及其空 间结构》中,系统阐述了“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发展轴”的 结构和类型、“点-轴渐进式扩散”、“点-轴-聚集区”等问题,分析了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大板块
经济
第一节




人文
四大层面
第一节
1.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2.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3.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竞争力理论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多因素综合研究
(20世纪40年代至今)
经济成本要素 非经济成本要素
计量学 方法等
以美国库兹涅茨 (S.Kuznets)的 预测性分析模型 为代表
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它是指社会经 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 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 集聚形态。
Fakeye、 crompton 在Gunn 的 基础上提出将形象分为 三类:原生形象、引致 形象和复合形象。原生 形象是旅游者头脑中已 有由经验和教育形成的 目的地形象,引致形象 是由广告宣传推动产生 的形象,复合形象是旅 游者实地旅行后形成的 更综合的形象。这三种 形象的形成过程解释了 整个目的地形象的形成 过程。
1.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2.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最早源于 古典经济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与 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自1826年杜能 (Von Thunen)创立“农业区位论”以来, 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经历了古典区位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