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工程教材经济法学重点总结

马工程教材经济法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1.经济法概念: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即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产生因素:(1)经济因素:法律是经济关系的记载和表述。

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经济因素.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人的社会关系核心是经济关系,人的社会矛盾集中于经济利益冲突。

这就决定了经济关系从来就是法律所要调整的重要对象,法律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利益的准则。

无论何种经济形式都需要相应的法律规则;经济形势不同,其法律规则也就不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普遍存在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它们构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市场经济是经济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立足、扎根市场经济,经济法才能安身立命。

(2)政治因素:国家作为重要的政治因素,向来处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核心地位。

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国家权力、国家干预及其限制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对法律有着直接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更具自觉性、自主性和有效性,当然也理应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履行其基本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

(3)社会因素:法律历来被视为“善良公平之术”,“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宗旨和使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负有重要的经济社会职能,如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

但国家要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必须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实现法治化,这就要求制定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经济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的重要构成要件。

(4)法律因素:法律发展史表明,法律部门的产生呈现这样的规律:一是客观上存在一种社会关系需要某种法律部门调整;二是这种社会关系应先有已有法律部门去调整,只有当它们不能或不宜调整时,才有必要产生新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产生也是如此。

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这种社会具有普遍性,内在地需要国家干预。

而已有的法律部门各有其定位和职能,它们不能或不宜对这种社会关予以调整,于是出现了“法律空白”,需要新兴的法律部门予以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法就产生了。

3、发展:(1)一般说来,只要存在国家干预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相应地就存在国家管理经济的经济法。

但由于国家管理经济的基础、属性、方式和宗旨的不同,决定了经济法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①在自然经济时期,国家也管理经济,也存在些许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法规。

但由于此时的国家大都是奴隶制、封建制的专制国家,由自然经济属性所决定,国家管理经济贯彻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普遍具有禁止性、惩罚性,国家管理经济实质上是国家统制经济,相关的法律不过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这些因素决定了自然经济时期的“经济法”只能是经济法的萌芽状态。

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信奉自由放任主义,以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而国家干预仅限于公共设施、司法服务和国防建设导有限的方面,超出这些范围,就会妨碍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于是主张“国家干预预越少越好”,“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③在市场经济的垄断阶段,市场主体不再平等、市场竞争不够自由,市场经济已不能自如有序地发展。

此时,要促进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地发展,必须首先反垄断,只有反垄断成功了,重新恢复了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竞争自由,为私法机制发挥作用莫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私法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由于反垄断法对于保障市场经济自由、公平、竞争地发展非常重要,因而也被称为“经济宪法"或“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自此,经济法开始受到重视,其地位日渐重要。

④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现代市场经济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经济。

由于理性不足、市场分化、信息有限等因素决定了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它内在地需要国家干预,为此,一些国家通过许多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2)发展特点:①从“非常态法”到“常态法”。

②从“战时法”到“平时法”。

③从“边缘法”到“基干法”④从“一元体系”到“二元体系”。

⑤丛“差异”走向“互鉴”。

第二章:1、渊源:主要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辅助渊源:地方政府规章等辅助渊源、与港澳台地区相关的辅助渊源、国际条约、法律解释。

2、地位:经济法作为调整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市场经济之法、国家干预之法、社会本位之法,这些属性决定了经济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主要优势在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主要推动力,反垄断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

(2)市场经济的重大缺陷和主要劣势是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会导致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甚至酿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大灾难,宏观调控法对于市场经济具有保驾护航的重要意义。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最有效的,到市场并非万能,也常常失灵,这就决定了经济法对于市场经济、市场体制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章:1、宗旨:(1)概念:是指经济法调整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它集中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

是市场主体必须认真遵循的,它贯穿于经济法的原则和具体规则中。

(2)要求:具有经济法的部门属性;具有适用上的周延性;概念体系上的妥当性;界定方式的简练性和科学性。

(3)意义:①理论意义:正确认识经济法的宗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经济法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特征、地位、原则、本质、作用等,有助于经济法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宗旨对经济法体系的确立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经济法体系的和谐统一,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规范应在总体上体现经济法的宗旨。

经济法的基本宗旨具有维系、保障经济法制的统一、协调与稳定的作用,明确经济法宗旨,可以保障整个经济法体系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对经济法制建设的意义:经济法的宗旨对于静态和动态意义上的经济法制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在立法方面,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立法的法理依据和思想指南,而对于其外在名表现形式的立法宗旨,经济法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任何条款均不得与之相违背。

其二,在执法和司法方面,经济法的宗旨应当成为执法者和司法者的法律意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便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或者适用具体的法律规定有悖于经济法的宗旨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经济法的宗旨的基本精神采取限制、禁止措施或者进行审判,防止和杜绝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或者在适用具体的法律规定有悖于经济法的宗旨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经济法宗旨的基本精神采取限制、禁止措施或者进行审判,防止和杜绝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其三,在守法方面,经济法的宗旨可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精髓,从而正确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合法。

③经济法宗旨与其他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经济法价值决定经济法宗旨,经济法宗旨又直接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若干具体规则中的现实展开,而一系列规则内容的落实程度则要体现经济法理念。

(4)内容:经济法的运行以市场机制及其失灵为客观基础;经济法的实施以国家调制与公权力的体系革新为工作依赖;经济法以社会公正为价值追求;经济法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统一为目标定位。

小结:经济法作为一定范围社会经济关系的调节器,其宗旨以市场机制及其失灵为客观基础,以公权力向国家调制经济的扩张为工具依赖,以结果公正、实质公正和代际公正为价值追求,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定位。

这种对经济法宗旨的界定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对传统法学宗旨界定中基本逻辑的超越;二是对具体的传统部门法宗旨的超越。

2、原则:(1)含义:是集中体现经济法的特性,由经济法宗旨和根本价值所指引,对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和普遍适用价值的基本准则。

(2)特征:法律强制性、普遍适用性、全面指导性、部门特殊性。

(3)内容:①有效调制原则:具体来说,经济法的有效调制原则包括市场决定性原则以及调制法定、调制适度和调制绩效三原则。

这些原则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组合结构:市场决定性原则是有效调制原则得以落实的前提:而调制法定、调制适度与调制绩效三原则则是有效调制原则的具体内容。

市场决定性原则:其一,在任何经济领域都应当优先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国家调制应局限于市场失灵的边界当中,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场合,不应当有国家对经济的调制。

其二,即使在市场失灵的场合,国家对经济的调制也要恪守谦抑。

其三,在既有经验和理性无法判断某一领城是否市场失灵时,应优先假设市场未发生失灵,面暂不进行国家调制。

调制适度原则是有效调制的一项弹性原则,是指政府调制经济的范围和目的要合理。

调制行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兼顾调制的需要及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木权利。

调制绩效原则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制应当追求总量的平衡和社会总福利的增长,从面满足社会整体对效益的追求。

②社会利益本位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和实质公正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是近期效益、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是宏观整体效益与微观个体效益的兼顾。

经济法的公正观,是一种实质公正观,它不同于形式公正理念中的起点公正,机会公正、代内公正,而是更强调结果公正、分配公正和代际公正。

③经济安全原则:含义:经济安全是指政府依照既定的法律程序,履行一定的经济职能,实现经济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克服,熨平经济周期,增加国民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的一种过程或状态。

经济法上的:宏观经济安全原则与经济发展原则。

(4)功能:构成立法的基本型准则;构成经济司法审判的准则。

第四章:1.经济法主体概念:是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利和权力,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和个体。

2.类型:一类是从事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的机构,即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另一类是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主要是各类市场主体等。

3.宏观调控机构属性:主要是国家机构;具有统一性;权威性;专业性;民主性;相对独立性。

市场规制机构属性:国家机构;专业机构;相对独立机构;不尽是行政机关。

4.差异性(69):作用的领域;针对的对象;职责和手段;内部具差异性。

5.行为:一类是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所实施的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合称为调制行为(主导地位);另一类是受到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直接影响的经营者所从事的市场行为。

宏观调控行为:⑴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⑵是宏观领域的调控行为:①宏观领域不是私人领域而是公共领域②宏观领域是私人力量所不及的领域③是市场机制力所不及的领域④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国泰民安的领域。

⑶是有限调控行为,只有宏观调控的少才能宏观调控的好⑷需要发扬民生,只有贯彻经济民主,保障经济民主的宏观调控才是真正的宏观调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