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俗称“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据老人们讲,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人。

但是“年”怕见红色,害怕响声,所以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想把“年”吓走,所以有的人就把春节称为“年关”。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糖瓜粘”说法。

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家的厨房设有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爷都要上天向玉皇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赏罚。

因此祭灶时,人们在像前放是供品,把糖水涂在在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接下来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准备好吃的好喝的,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置办年货的活动基本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

但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很多环节比起以前都简化了不少,象豆腐、鸡、馒头等,有不少人家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包饺子。

饺子是春节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硬币、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

吃到硬币的人,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将早生贵子。

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也叫对子,大红的春联往墙上一贴,春节那喜庆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人们往往借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有的人家还要贴,一般画的都是秦琼和尉迟恭,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人们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

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都要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丰盛的饭菜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快乐的气氛。

这时候,大人们往往会给小孩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现在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据说,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有的人是熬到12点,有的人是熬到天亮。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亲戚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都说过了破五才能去地里干活,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初五这一天是圣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

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评语:为什么现在过年没年味了。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春节年味的渐渐淡去,也许正在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蜕变期了。

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寄托了大家的美好情思,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有着浓厚的情结,尤其这个浮躁的年代更需要返朴归真,发扬民族传统、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义不容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该生利用寒假时间,研究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知识。

虽然该调查比较简单,这个报告文字质朴,但该生的这种行为对于继承和宏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第二篇: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调查时间:寒假假期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xx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昌邑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五班朱萌第三篇: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

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

“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

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诸城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整年最紧张的一个节日,怎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汗青生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民风风俗,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放炮竹、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习俗都属于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在诸城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上天的习俗。

老百姓在这一夜将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

户主对着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

有些百姓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

本市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蒸松糕,有些地区盛行蒸的是粘糕,还有的人蒸蒲鞋底糕。

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据《吕氏春秋》记录,我国在尧舜期间就有春节扫尘的民风。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旧年的穷运与不利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到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洗濯种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高兴氛围。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