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见绐.(dài)惶.迫(huāng)愚懦.(rú)
B.怪骇.(hài)诛.死(zhū)怨嗟.(jīe)
C.欢戚.(qì)砧.斧(zhān)鼎镬.(huî)
D.枕藉.(jí)襄.州(xiāng)咽.喉(yān)
解析:A项“惶”应读“huáng”,“懦”应读“nuî”,B项“嗟”应读“jiē”,C项“戚”应读“qī”,“砧”应读“zhē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旧疾江湖流连
B.眨谪感激宝重
C.叹赏史册时事
D.庭趋切责老婢
解析:B项“眨谪”应为“贬谪”,“宝重”应为“保重”。
答案:B
3.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去:距离。
B.莫苦相尤.否尤:怨尤,责难。
C.日知进道.而已道:道路。
D.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益:更加。
解析:C项“道”应为“道德”之意。
答案:C
4.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悟此奴懒去而见绐:才明白这个老奴懒惰没去见你,(我)被欺骗了。
B.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知我的情况,接着就派人向西给你送信了。
C.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在路上没有捎信的地方,不知王拱辰曾写信转达了我的意思没有?
D.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然而师鲁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
解析:根据语境,A、C、D三项理解均无误,B项对“以西”的理解有误,这里的意思是“随
后我就出发西行了”,而不是送信人西行。
答案:B
5.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以:表原因的介词,“因”“由于”。
B.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
C.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
以:以为,认为。
D.至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
解析:A项“以”是表示因果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答案:A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
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
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此事修今亦遵此语。
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
至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6.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到夷陵写去俟:等待。
B.感激
..不避诛死感激:同现代汉语中的“感激”。
C.则戚.戚怨嗟戚:悲戚。
D.安道亦以为然.然:对。
7.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产生难以忍受的困苦愁怨,将它诉诸文字。
B.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用这些话来告诫安道千万不要写悲伤的文字。
C.自言我为大不为小: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大事为主,不拘小节。
D.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我)到夷陵县之后勤于政事,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
8.对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道与.予在楚州与:连词,“和”。
B.又常与.安道言与:连词,“和”。
C.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之:代词,“这件事”。
D.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之:结构助词,“的”。
9.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组是()
(1)感激不避诛死。
(2)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3)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4)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5)此事修今亦遵此语。
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
(6)至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A.(1)(3)(6)
B.(3)(4)(6)
C.(3)(5)(6)
D.(1)(2)(4)
10.对文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心胸不够豁达。
B.在贬所勤官慎职,不做穷愁文字,凸现了作者面对贬谪的泰然心境。
C.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先后因直言政事被贬逐,当时有人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
四贤:指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余靖(字安道)。
D.本文行文朴实,同叙家常一样,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6.解析:B项“感激”在句中的意思是“感动发愤”,与现代汉语不同。
答案:B
7.解析:C项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是:他们自称以大事自负,不拘小节。
答案:C
8.解析:B项应为介词,“跟”“同”。
答案:B
9.解析:(1)(2)写“前世有名人”的表现,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无异庸人”;(4)写“近世人”被贬后的表现,作者也不赞成;(3)(5)(6)表现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态,符合题意。
答案:C
10.解析:A、B、D三项均可在文中找到根据,C项对背景的描述有误。
“高若讷”应改为“余靖”,“余靖”应改为“高若讷”。
答案:C
二、写作训练
11.假如你是尹师鲁,就信中的情况给欧阳修回信,你会怎么写呢?请你试一下吧。
100字以
上。
写作提示:要根据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来回信,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的;尹师鲁对被贬事件的看法等等。
写作时,语言要亲切自然,符合朋友身份,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