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 声音信号通过声——电换能器件(麦克风)
变成了电信号,再经过电—磁作用(录音 磁头)转换为相应的磁信号。以此对正在 匀速运动的磁性载体进行磁化,以磁的形 式将音频信号存储于载体上。已磁化的载 体匀速运动通过磁—电换能器(还音磁头) 时,可以将磁信号还原为电信号,再由电 —声换能器(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 信号。
3.光学录音
• 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
曲》,就是由“三友式”录音机录制完成 的,并且在当时还发行了单曲唱片广为流 传。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的发明早于机械录音,1862年,
爱迪生实验了利用铁丝来作录音载体。 1898年,丹麦人维尔德曼·普尔森用声音 的交变磁场将一根钢琴弦磁化,利用剩磁 来记录声音。这是最早的磁性录音方式,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技术限制,没能立即投 入使用。
器,它将由声波控制变化的电信号转换为 由光感控制的光信号,使感光胶片受到不 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 • 在还音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电管,它将 胶片上不同曝光量所形成的声音影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相应变化的电信号,再由电信号还原成 变化着的声信号。
3.光学录音
• 由于不同的光调幅器控制曝光量的方法不
同,在胶片上形成的声迹影像也就各不相 同。这种由影像构成的光学声迹,可分为 变密式和变积式两种。
4.磁性录音
• 磁性录音所用的载体与光学录音所用的胶
片不同,磁片与磁带不是一次性记录材料, 它的磁化状态是可逆的,即在一些条件下 可以被磁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可以消除 磁化恢复到磁化前的状态。因此磁性录音 的载体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磁性录音还可 以在录音之后,及时还音进行监听,即经 济又方便。
4.磁性录音
• 机械录音是随着唱片工业的发展而发
展的,机械录音在初期曾将电影推进 到了有声的时代,但是最终还是被光 学录音完全替代。
3.光学录音
• 1928年迪斯尼片厂上演了
《Steamboad wilie》(《汽船威利号》)才 有了完整的声音(音乐,效果和对白), 并记录在光学声带上与画面同步放映。
3.光学录音
4.磁性录音
• 进入到这一时期的电影声迹,其全部的录
制过程大都首先使用磁性录音,光学录音 只在最后一个环节,制作电影拷贝时才被 采用,在转为光学录音之前是磁性录音方 法。
5.数字录音
• 数字录音就是将原来连续变化的声信号转
换为纯数字型的0或1这两种二进制代码, 然后将转换后得到的这些二进制代码记录 在媒质上。 • 数字录音克服了许多模拟录音的缺点,使 声音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给声音的制 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2.机械录音
•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和留声视镜 • 蜡盘录音和还放
1930年,明星公司与百代公司合作 录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明星公司为摄制此片历 时6个月,先后进行5次试验,方获 得成功,他们将自己的腊盘配音设 备叫作“百鸣风”。1931年3月15日, 该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
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
• 模拟录音包括:
• 机械录音 • 光学录音 • 磁性录音
数字录音:
光学录音和磁性录 音后来与数字技术相 结合,因此光学录音 和磁性录音都有模拟 和数字之分。 数字录音还包括目 前逐渐流行的硬盘录 音和光盘录音、半导 体芯片录音。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 迅速发展,电影制作的数字化趋 势不可阻挡; 电影声音的数字化制作技术更是 发展迅猛。
光、电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和胶片的 感光特性,将声波的振动记录在胶片 上的一种方法。
3.光学录音
• 录音过程:
声源 声波 传声器 电信号 放大器 光调幅器 胶片声带
• 还音过程:
胶片声带 光电管 电信号 功放 扬声器 声音
3.光学录音
• 在光学录音的过程中,关键元件是光调幅
• 声音最终要从腊盘转移到电影胶片上,和
画面结合到一体。光学录音的电影拷贝是 一种声画合成拷贝,它不仅简化了拷贝的 加工过程,而且简单地解决了放映时地同 步问题,给发行和放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光学录、还音技术的进步,光学声带 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3.光学录音
• 光学录音也叫感光录音,是利用声、
3.光学录音
• 1933年9月,由我国电影先驱司徒慧敏参加
研制的“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取得了实 验上的成功,并用它先后为《渔光曲》、 《大路》、《新女性》和电通公司的四部 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 神》和《都市风光》进行了录音工作。这 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录音机,改变了 中国电影录音技术和器材完全依赖外国的 局面。
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史
• 无声电影 • 有声电影 • 1927年,以《爵士歌
王》的公演为起点, 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 时代。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 在无声电影时期,电影院在放映影片 时,总有音乐伴奏。或者用唱片,或 者请一名或数名乐师在影片的放映过 程中为内容做相应的音乐伴奏。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1927年由华纳影片公司出品,严格地 说该片应该是第一部有对白的影片,因为 在该片之前,很多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只是 有音乐伴奏或者是有解说员在幕后解说。 在一开始音乐伴奏只是为了遮掩一下 放映机发出的噪声,后来才被一些电影导 演加以利用,表现和影片内容相关的主题。 解说员的解说也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的内容。因此,电影对声音的使用早在 1927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930年,联华公司试制了一部蜡盘发声 的电影《野草闲花》,影片中男女主角 的扮演者金焰和阮玲玉演唱了中国第一 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据导演孙瑜回忆,因为当时只有他最熟 悉剧情,为了准确地将腊盘上的发音对 准演员的演唱,影片开始上映的时候, 他每天要去电影院为《野草闲花》播放 腊盘配音。
3.光学录音
1.“史前时代”
• 1876年,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它的原理
是使声波震动受话器的薄膜,从而使磁铁 波动产生电流,再把电流通过电线送出去。 这就对电话的听筒和受话器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形成了麦克风和扬声器的雏形。在 此基础上爱迪生从记录声波的科学仪器入 手,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从此声音开 始了机械录音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