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5875篇)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5875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

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

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

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意外事件B、过失致人死亡罪C、过失致人重伤罪D、正当防卫>>>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答案】:D【解析】: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

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2.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2012年卷二4题,单选)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成立。

成立不作为犯罪,要求行为人有作为义务,这种义务为实质的法义务,不是伦理义务。

A项,陌生人之间只有伦理上的救助义务,没有法义务。

甲与武某之间无亲属关系,无法定的救助职责,能够游泳的湖也不是甲能够支配的有排他性的领域,因此,甲并没有保证武某生命不受损害的“保证人”地位,甲不救助武某不成立不作为的犯罪。

B项,单纯的恋爱关系不是法律关系,恋人之间也只有伦理上的救助义务,没有法义务。

周某的自杀属于被害人自我答责,与乙没有法律上的关系,所以乙不救助周某不成立不作为的犯罪。

C项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卷二3题,单选)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

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B、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

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C、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

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

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刑事责任能力。

AB项,根据《刑法》第17、18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的自然人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里是可以,就意味着虽然盲、聋哑,但是该生理缺陷对其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并无影响的时候,则依然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故AB 项错误。

C项,由于丙处于睡眠的无意识状态,无法辨认和控制其行为,但该状态对4.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8年仿真模拟题)A、根据当然解释,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假药是指没有治疗效果的药,因此有治疗效果的药就不属于假药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中的情报,根据目的解释,情报可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的没有公开或者依法不应该公开的信息C、将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已注册商标类似的商标,解释为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D、非法制造飞机、坦克的行为危害性高于非法制造枪支,所以将非法制造飞机、坦克解释为非法制造枪支罪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解释。

A项,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有些药品虽然有疗效,但仍是假药,如必须经过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药品,使用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药品,即使有治疗效果,也视为假药。

故A项错误。

B项,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的法益是国家安全,根据保护国家安全这一立法目的,本罪中的情报仅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法不应公开的事项,而不包括有关社会利益的事项。

故B项错误。

C项,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相同的商标,是指和被假冒的商标完全相同,或者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5.张某与婆婆王某素来不和,于是,意图毒死王某。

一日,张某听到一个偏方,将味精放入茶里,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中毒,于是照着这样做,结果被人发现。

关于甲犯罪形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不应追究刑事责任B、构成犯罪未遂C、构成犯罪中止D、构成犯罪既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类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问题。

将味精放入茶里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中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张某的行为属于迷信犯,故不存在成立犯罪的问题。

6.甲为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中,在能够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未遂B、犯罪既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答案】:C【解析】:刑法意义上的侵害行为,可以是人体的单个举动或动作,也可以是由几个连续举动或动作组成的一个整体行为。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自动的,行为人在还能够把犯罪进行下去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意图,不再实行侵害,有效地阻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视为犯罪中止。

7.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2011年卷二2题,单选)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罪刑法定原则、犯罪主体。

孤儿院为牟取利益,将儿童以“中介费”、“劳务费”的名义出卖给其他人的,虽然单位不能构成拐卖儿童罪,但是策划、实施这一行为的具体负责人构成拐卖儿童罪。

A项,刑法已经将此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故A项错误。

B项,追究单位(孤儿院)拐卖儿童罪的刑事责任,违反了刑法关于拐卖儿童罪主体范围的规定。

故B项错误。

C项,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事后法,立法者在危害行为发生后针对性立法的,也不得溯及既往。

故C项错误。

D项,根据刑法的规定,可以对孤儿院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认定为拐8.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也可以减刑B、减刑是指在法定刑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低于法定最低刑进行处罚C、经过减刑,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10年D、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1节>减刑的限度与幅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减刑制度的理解问题。

选项B说的是减轻处罚这一量刑情节,不是减刑。

9.甲盗窃了一批珍贵的古董文物,为避免罪行暴露被抓,他将文物藏在自己的私密地窖内十年之久。

多年之后,甲见文物被盗风波已经渐渐平息,遂将文物拿出,为方便携带和销赃,甲将部分文物砸碎。

对甲盗窃珍贵文物行为和砸碎珍贵文物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砸碎文物的行为被盗窃文物的行为所吸收,只定一个盗窃罪B、盗窃文物的行为和砸碎文物的行为,应分别定盗窃罪和故意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C、相对于盗窃文物来说,砸碎文物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D、甲盗窃珍贵文物后将珍贵文物放在地窖中十年之久,属于继续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1节>区分罪数的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问题。

甲砸碎国家珍贵文物的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

10.甲为县烟草局局长,其妻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

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受贿罪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C、甲成立不作为的共同犯罪D、甲是共同受贿罪中的从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必须具有法定的作为义务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甲没有制止妻子受贿的法定作为义务,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因此不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11.甲潜入乙的住宅盗窃,将乙的皮箱(内有现金3万元)扔到院墙外,准备一会儿翻墙出去再捡。

偶尔经过此处的丙发现皮箱无人看管,遂将其拿走,据为己有。

15分钟后,甲来到院墙外,发现皮箱已无踪影。

对于甲、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无罪B、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盗窃罪(既遂)C、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成立侵占罪D、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侵占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答案】:C【解析】:①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排除权利人的支配和控制,转移他人财物的占有,成立盗窃罪。

②尽管甲在转移皮箱占有状态之后没有实际控制该财物,但被害人对该皮箱已经失去控制,侵犯他人财产的实害结果已经发生,所以甲成立盗窃罪既遂。

③院墙外无人看管的皮箱原则上属于脱离他人占有但他人所有的财物,即属于遗忘物。

④丙认识到了该财物处于院墙之外并无人看管的事实,即认识到该财物属于遗忘物,随之将财物拿走,并据为己有,客观上实施了侵占行为,所以丙成立侵占罪。

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

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