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胸腺瘤
正常胸腺解剖
正常CT形态
正常CT表现(大小)
• 胸腺厚度随年龄变化,变化最大的在20-49 岁,总体来说是从大到小再到大,大于60 岁有增大趋势<59岁,均小于21mm,大 于60岁可超过30mm,宽度则随年龄增大 而增大
正常CT表现(密度)
• 1、6-19岁人群中胸腺的CT密度与肌肉相同或稍高,CT值 约30HU • 2、由于随年龄增加腺体逐渐消失而代之以脂肪,故从青 春期至25岁期间,以前外凸的外缘变得扁平或内陷,CT 值比肌肉低 • 25岁后胸腺进一步萎缩,不再能见到明确的软组织密度的 胸腺结构,但可见在较丰富的脂肪背景上软组织密度岛, 萎缩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在83%的小于50岁的人群中 还可见正常胸腺 • 此后前纵膈完全脂肪化,但大部分人还可见到密度稍高于 脂肪的残存的纤维性胸腺框架
胸腺位置
• 胸腺是二分叶的三角形器官,位于前上纵膈、胸骨后间隙,上达胸 廓入口,下至心包前面上部,两侧临近纵膈胸膜,后面贴付心包及 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 • 上界不超过胸骨柄上缘,下缘不超过左心室上缘或主动脉根部层面, 外缘不超过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外缘,其前缘 位置可随周围结构改变向左向右移 位 • 胸腺大小形状变异很大,取决于年 龄,25岁后胸腺不再被单独识别, 而是脂肪背景下的状如小岛 的软组织阴影
胸腺瘤
• 一、概述
1、胸腺瘤是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膈肿瘤的 50%,占胸腺肿瘤的90% 2、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目前认为所有 的胸腺瘤均有潜在恶性 3、按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 的胸腺瘤预后最差
胸腺瘤
• 二、WHO胸腺瘤病理分型
• • • •
• •
• • •
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被分为3个亚型; 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 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 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 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 腺癌。 C 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 恶性特征。 A型和AB型为良性,B型和C型为恶性。 简化分类:胸腺瘤(A、AB、 B1 、B2 )、不典型胸腺瘤(B3 )、 胸腺癌(C)
五、影像学分类
1、非侵袭性胸腺瘤 X线:可为阴性,可为上纵膈向一侧或两侧突出的弧形密度增高影,其边缘 清晰,轮廓光整。
1、非侵袭性胸腺瘤
CT:①前中、上纵膈内的实质性肿块、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相当于胸大肌约 50-70HU,少数同时累及前上、中、下纵膈。 ②边界光滑清晰,密度均匀,较少出现囊变、坏死,肿瘤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 光滑弧形,两者间脂肪间隙均匀存在。 ③增强常为均匀一致强化。 ④少数内有出血囊变。当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可使病变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 变。囊变多见于放、化疗后,局部囊变时,囊壁薄厚不均,可见分隔,广泛囊变则病 变大部分呈水样密度,但囊壁仍见明确胸腺瘤体或壁结节。
1、13、20、50岁胸腺对比
胸腺的病变
• 一、非肿瘤病变 • 1、胸腺增生 • 2、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 • 3、胸腺囊肿
• 二、肿瘤病变 • 1、胸腺上皮细胞肿瘤:胸腺瘤 • 2、胸腺非上皮性肿瘤 • (1)胸腺淋巴瘤 • (2)胸腺类癌 • (3)胸腺脂肪瘤 • (4)纵囊实变
分隔
1、非侵袭性胸腺瘤
MR: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号,在T2WI 上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增强后可见均匀性强化,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
2、侵袭性胸腺瘤
X线:前上纵膈肿块,向周围组织浸润,境界往往不清晰,轮廓不规则,可有 明显分叶,往往伴有胸膜反应,转移心包膜产生心包积液。
四、临床表现
1、30%-50%患者可无症状 ,可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的表现: ①肿块引起的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也可见声音 嘶哑、喘鸣、吞咽困难、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 心包填塞等; ②全身症状,发热、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盗汗等; ③特异性表现----合并多种副瘤综合征,其中重症肌无力 是最常见的一种,约⅓~½患者伴有;5%~10%患者存在红细 胞发育不良,5%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还可合并多肌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 ; ④常见胸内转移,如胸膜和心包,心外和血行转移少见;
胸腺
胸腺瘤
纵膈解剖分区
• 纵膈最长用划分是: • 自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下缘作一 连线其上为上纵膈,下为下纵 膈。 • 下纵膈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 中、后纵膈三部分
• 各种特定病变常有好发部位: • 上纵膈多见胸腺瘤、甲状腺 瘤、淋巴瘤等 • 前纵膈常有胸腺瘤、畸胎瘤 类、脂肪瘤等 • 中纵膈有心包囊肿、支气管 囊肿、淋巴瘤 • 后纵膈有神经源性肿瘤、肠 源性肿瘤等
• 三、良恶性及临床分期
• 三、良恶性及临床分期
1、良性胸腺瘤:包膜完整,大体及镜下无包膜及周围结构浸润,呈 良性临床过程;肿块切除后无复发。 2、恶性胸腺瘤:大体及镜下可见包膜浸润,可侵犯胸膜、心包膜和 纵膈内其他结构,呈恶性临床过程;可发生转移,术后易复发。 3、胸腺癌:也称上皮细胞癌,较罕见。因肿瘤的转移情况等临床习 性不同,胸腺癌不同于恶性胸腺瘤。 4、临床分期:胸腺瘤分4期(Masaoka分期): Ⅰ期:包膜完整,无镜下包膜浸润; Ⅱa期:镜下包膜浸润; Ⅱb期:大体观察肿瘤可见侵犯周围胸膜和脂肪组织 Ⅲ期:大体观察肿瘤明显侵犯邻近结构(大血管、心包、肺等) Ⅳa期:胸膜或心包广泛播散 Ⅳb期:淋巴或血行远处转移
← 侵犯上腔静脉,心包、胸 腔积液
2、侵袭性胸腺瘤
侵犯邻近组织和胸膜
2、侵袭性胸腺瘤
纵膈结构的包绕,直接侵犯中心静脉、心包或胸膜种植转移 和晚期发生的跨膈肌扩散
2、侵袭性胸腺瘤 MR: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上胸腺瘤的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增 强常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由于蛋白含量的不同或者出血,在T1TI上可 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而在T2WI上则为高信号。
2、侵袭性胸腺瘤 CT:①肿块位于前中、上纵膈内,呈分叶状、结节状或扁平状不规则软组织 肿块。 ②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形状互相适应,凹凸不平,脂肪间隙不清或消 失。 ③肿块常呈侵袭方式生长,多沿血管间隙延伸到纵膈固有间隙内,纵膈 内正常脂肪间隙模糊、消失。 ④平扫密度较均匀,但增强后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与其他前纵膈肿瘤鉴别
• 好发于前纵膈的肿瘤有: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 • 胸腺瘤紧贴胸骨后,肿块呈类圆形或分页状,多数肿瘤密度均匀, 与肌肉密度接近,仅少部分有液化坏死 • 胸腺瘤有直接侵袭式生长的特性,可沿胸膜表面生长,使心包、胸 膜不规则增厚;胸腺瘤倾向侵犯同侧的心包、胸膜,膈肌,很少侵 犯对侧 • 畸胎瘤因含脂肪、骨骼、牙齿等多种结构,其密度很不均匀
• 胸内甲状腺肿,好发于前上纵膈,因含甲状腺组织成分,增强扫描 后,强化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且有延时增强表现
CT对胸腺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限度
如出现以下征像,应考虑恶性可能: 1、肿瘤较大,呈分叶状或浸润性生长; 2、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 3、肿瘤密度不均,其内出现液化、坏死; 4、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呈钝角或包绕大血管; 5合并胸水和/或心包积液、胸膜和/或心包不规则增厚、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