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总之,纵观这场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的全 过程,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在倡导革命文学 时有着明显的“左”的思想和宗派情绪,对 革命文学的认识不无激进的片面性。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鲁迅针对太阳社成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等同性、文 学的工具论等表示出极大反感,其《文艺与政治的 歧途》说,如果将文艺等同于政治,那就“踏着 ‘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他在《文艺与革命》中明确指出,“一切文艺固是 宣传,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文艺“要先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

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文学观,梁实秋指出中国新文学运动 趋于浪漫主义,有四个特征:

根本是受外国的影响,推崇情感轻视理性,所采取的对人生 的态度是印象的,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


人文主义文艺思想显得驳杂、含混,在不同人 身上其特征各不相同:

人文主义文艺思想其精神主要来源于西方的人文 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柏拉图、康德、席勒、克罗 齐的美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柏格森、 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与悲观哲学,波特莱尔、 瓦雷里等的象征主义等等,都是他们的精神资源。

这些形成了对人、人性,对人的生命本体,对人 类自身思考的文学观念,注重文学独立性与审美 特征等,这些文学观念就与把文学作为革命的工 具、文学应服务于时代、社会的左翼文学观念产 生了重要冲突。

左翼文学的发生具重要内、外原因,就其外在看:



这些成为“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 的刺激力量与重要背景。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其文艺思想主要源于美 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并对“五四”以来的中国 新文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 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及古典主义“节制”的美学原 则。 白壁德主义源于一次大战后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反思, 当时的西方社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新人文主义者认为当今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道德 信仰的丧失,必须重建古代人文精神,恢复“人的法 则”,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准绳,起而拯救重建之。 白璧德对古典主义以后的西方文艺思潮进行整体性批 判,而以浪漫主义为代表,诸如:抛弃古典艺术的理 性原则和节制精神,一味放纵情感与想象; 推崇个性而忽略艺术的普遍性,无节制的宣泄而破坏 适度的古典原则。





(四)“左联”的成立: 192民党越加猖狂的“围剿”,为适应新的斗争 形势的需要,中共有关领导要求后期创造社、太阳 社成员与鲁迅等作家联合起来,成立革命作家的统 一组织。 冯乃超、沈端先(即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议, 召开以“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为 中心的讨论会。 经过近半年筹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简称“左联”)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分别以《文化批判》、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杂志为阵地, 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指出,文学的 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一切的 文学,都是宣传”,“支配阶级的文学,总是为自 己的阶级宣传,组织”。 成仿吾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中则强调无产 阶级文学“必须从事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全部的合理 的批判”。



(3)“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 自己的文学队伍。

“左联”陆续创办了机关杂志《世界文化》及《拓 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 《巴尔底山》等多种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在日本 东京和全国各地成立小组或设立分盟,吸收和团结 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学青年。 这些刊物和分支组织,既加强了革命文艺队伍的建 设,又积极配合了革命斗争的宣传,在1930年代文 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将革命文学作为“阶级的武器”,革命宣传的 “工具”,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倡导革命文 学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革命文学的争论: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时显示出激 进与极端的行为,他们在阐释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性质、功能及特征时认为:

“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和揭示现实人生的作品 已经过时,并进而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一、左翼文学的兴起 (一)左翼文学产生的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至1937年,即左 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1927年“四· 一二”政治事变为开端,文学在 一个强大的反作用力下急遽地转向“政治化”。 (1)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进一步兴起; (2)国民党发动的“四· 一二”政变的刺激在文学上的反映;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红色三十 年”;

梁实秋

梁实秋 (1903-1987)
原籍浙江杭县 (今杭州余 杭),生于北 京,学名梁治 华、字实秋。 著名文学评论 家、散文家、 翻译家。
梁实秋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 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在哈佛大学时师从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 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 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 馆长。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 《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 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 辞典》,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 史》。


(2)加强与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以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左联”先后成立了“国际文化研究会”和“文艺 大众化研究会”两个组织; 左联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日本及西方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对外国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介绍,丰富了左 翼文坛并为创作提供了范例。 同时,将“大众化”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左联”大量关 于大众化讨论的文章,涉及到如何继承民族传统与 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促进了革命文学发展方 向的理论思考。




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夏衍)、冯乃超、李初梨、钱杏邨、蒋光慈、 彭康、阳翰笙等四十余人,最初加盟的有五十余 人,包括郭沫若、郁达夫等。 大会选出了鲁迅、田汉、沈端先、郑伯奇等7人 组成常务委员会。

会上通过的左联理论纲领和工作方针,即左联组 织宣言: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 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左联”逐渐克服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 的幼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标志 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初期革命文学存在标语化、口号化、概念化、公式 化,被丁玲称为“光赤的陷阱” ——“革命+恋爱” 的创作模式就是明显表现,对此,“左联”作了几 次清算与审视,强调作家创作中从小资产阶级立场 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的同时,积极推行富于革命 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 茅盾长篇小说《子夜》等作品的问世,将左联的文 学创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一大批左翼青年作家 成长起来,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深入发展 的新情势。


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题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 要演讲,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 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

鲁迅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左翼’ 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危险性,提出了作家队伍的改造 问题,告诫左联在“目的都在工 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扩大联合 战线,“造就出大群的新战士”。 并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形势和左翼 文艺运动的现状,为“左联”健 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郁达夫
叶圣陶



《文化批判》第4 号(1928年4月号) 出版批判鲁迅特辑; 《太阳月刊》( 1928年3月号)发表 钱杏邨批评鲁迅的 的长篇论文《死去 了的阿Q时代》; 有的文章谩骂鲁迅 为“封建余孽”、 “双重反革命”。

在论争中,鲁迅等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回应文章, 并借此阐释了对革命文学的基本看法。

由文学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本应是一个 符合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倡导者否认二者的继 承关系,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的对象,因此, 其批判矛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 “五四”重要作家;

由此,一场革命文学的论争同时展开。

《文化批判》创刊号上, 冯乃超发表《艺术与社 会生活》一文,把鲁迅、 茅盾、叶绍钧、郁达夫、 张资平都当做“社会变 革期中的落伍者”加以 批判。


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革命文学、 非革命文学的争论斗争

第二个十年除新兴的左翼文学思潮外,主要是人 文主义文艺思潮,它承续了“五四”文学的个性 主义、人道主义以及人的文学潮流,其代表人物 主要有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这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有巴金、老舍、曹禺、 沈从文、李颉人、茅盾、林语堂、何其芳、戴望 舒、卞之琳,以及早期丁玲、新感觉派等作家的 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