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税收优惠与中小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分析
税收优惠与中小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分析
发展,降低研发活动的成本,则可达到鼓励中小企
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很多,以往研究对中
业研发投入,进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基于 小企业成长性的衡量方法大致分为单一指标和综
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合评价两类,其中综合评价方法因包含多个指标,
假设1:中小企业实际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提高 能更好地反映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应用比较广泛。
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 行衡量,并根据各因素的特征将其划分为财务类因
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但该标 素和一般类因素。其中,财务类因素包含衡量增长
准对中小企业规模的界定偏大。事实上,我国大多 能力、盈利能力和资金运营能力的指标;一般类指
数中小企业的资产和营业收入规模都无法达到创 标包含企业规模指标,主要衡量企业的市场份额和
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税收优惠明细表中的数 长能力的最小值为 354.8,最大值为 769.48,均值
据计算,2012年度所得税税收优惠额=(免税收入 为 531.3507;税收优惠总额的最小值为 0.06,最
+ 减计收入 + 加计扣除额 + 减免所得税额 + 创业 大值为2 976.00,均值为166.6798;企业资产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C4
本期资本周转率 C6
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次图
本期企业员工总数 C8
相对数且必须取值 0~1,因此首先对各财务指标 据税务机关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2012 年度增值
进行标准化,公式如下:
p -minp
y= ij
max
ij l≤j≤ n ij
p - minp
(
i
=1,2,……,n
「Surveys and Thoughts 工作探索」
税收优惠与中小企业成长能力 的实证分析 *
□ 李旭红 马 雯
内容提要:中小企业因其在就业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受到各国政府的普 遍重视。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税收作为国 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某地 区 656 家非上市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税收优惠与企业成长能力的相 关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有效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 的建议。
企业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25%+减免税合计+ 最小值为 101.31,最大值为 456 301.92,均值为
抵免所得税额,单位为千元。增值税税收优惠额根 20 115.5482。
表1
中小企业成长能力子指标描述性统计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0.04
2 086.07
32.2657
213.39087
(3)计算二级子指标盈利能力的突变级数A2。由 于盈利能力是尖点突变系统,因此 A2=(a+b)/2。
为了更好地说明样本企业的总体状况,本文对
样本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子指标进行了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税收优惠与企业成长能力
1. 样本筛选。 不同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并不相同,部分企业 未能享受税收优惠,部分企业仅享受所得税优惠 或增值税优惠中的一种。为检验税收优惠与企业 成长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可供计算企业成
只有纳税人有了法定的正应纳税所得额后才征税。 指标的控制变量,并根据突变系统类型,通过归一
所以,从税收优惠的角度看,两者激励的方式不 公式逐级计算突变级数,直至最终得出最上层的
同。例如,假设对中小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政策, 成长能力指标。
则企业所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越高,其获得的增值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模型:
Gi=Taxi+Asseti+Industryij+ε 其中,G 是第个样本企业的成长能力衡量指
i
标;Tax 是第个样本企业享有的年度税收优惠总 i
额。考虑到行业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文将行业
作为控制变量,Industry ij
是第
i
个样本企业所属
j
行业,j 表示企业所属行业类别。同时考虑到资产
税优惠额有可能越高,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以促 (税收优惠)与中小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性,因此,
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由于企业通常会按照 收集整理衡量税收优惠、企业成长能力的数据是进
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研发投资,所得税优惠 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的前提。如何衡量中小企
能对 企业资产总额
(千元)
(千元)
样本数
100
100
100
最小值
354.8
0.06
101.31
最大值
769.48
2976.00
456 301.92
均 值 531.3507
166.6798
20 115.5482
标准差 87.43015
399.55779 67 820.92145
此外,考虑到人口、产业链、物流等企业经营
如以财务类指标的子指标——盈利能力为例,
本文以2013年该市国家税务局下属9个分局所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过程如下:
辖纳税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规模进行样本筛选
(1)对三级子指标(主营业务毛利率、净资产
后,获得 656 个样本。由于成长性评价指标计算要 收益率)进行标准化。突变级数法要求控制变量为
80
环境的地域差异可能对企业成长能力造成的影响,
本文按照所属国税分局对总体样本进行分组,并
对分组样本进行了成长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分
析结果表明,按照所属国税分局进行分组的样本
成长性、样本均值没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排除样
本企业地域差异的影响。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如前文分析所述,为了研究税收优惠总额对中
小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本回归
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程度存在
首先,组织评价目标体系,即确定评价的层次
差异。不同税种具有不同的课税原理,货物和劳务 及各层次所包含的评价指标;其次,确定评价目标
税是一种间接税,主要对货物或劳务在交易环节 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包括尖点突变系统、
的增值额或营业额课税,而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 燕尾突变系统或蝴蝶突变系统;最后,计算各评价
业成长能力,本文利用陈晓红(2004)提出的基于突
变级数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将所有与
二、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企业成长能力相关的内部因素作为衡量企业成长能
(一)样本选择
力的指标。为了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客观和真
目前,中小企业的界定通常采用由工业和信息 实,本文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对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进
* 本文得到中国光大银行《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支持研究》课题的资助。
79
《税务研究》2014.8 总第 354 期
工作探索 Surveys and Thoughts
驱使下通常不会选择自身承担投资成本而由他人 求部分数据必须为正,剔除无效数据后,获得可用
免费分享收益的投资行为。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 于计算成长性指标的样本企业 326 家。企业成长性
)
l ≤ j ≤ n ij l ≤ j ≤ n ij
税税收优惠额 = 本年累计免征增值税税额 + 本年 累计即征即退实际退税额 + 本年累计先征后退增 值税额,单位为千元。
标准化后的各三级指标用 S(Cn)表示。 (2)计算三级子指标的控制变量。其中主营业
务毛利率的控制变量为 a=S(C3)·1/2,净资产收益 率的控制变量为 b=S(C4)/2。
规模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本文将企业资产规
模作为控制变量,Asset i
表示第
i
个样本企业的资
产规模,单位为千元。详见表 3。
表3
变量定义与符号
述性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 1。
长能力的样本为基础,剔除当年未获得税收优惠
2. 中小企业税收优惠。
的样本企业,最终得到有效数据样本企业 100 家。
本文使用中小企业 2012 年度税收优惠额作为
2. 变量描述性统计。
税收优惠的衡量指标。所得税税收优惠额根据企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 2。其中,中小企业成
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条件。因此,本文以非上 市场地位。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将综合指标体系打
市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同时,为了剔除地区 分所得的中小企业成长能力数据均乘以 1 000。中
政策性差异对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文将样 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本范围限定为某地级行政市辖区内企业。
《税务研究》2014.8 总第 354 期
「Surveys and Thoughts 工作探索」
中小企业成长能力
财务类指标 XA
一般类指标 XB
增长能力 A1
盈利能力 A2
资金运营能力 A3
企业规模 A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C1
主营业务毛利率 C3
资产负债率 C5
本期资产总额 C7
净利润平均增长率 C2
关键词:税收优惠 中小企业 成长能力
中小企业因其在就业、创新及促进经济增长等 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 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中 小企业创造了约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中国统计 年鉴》(2013)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2 年,我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为 343 769 个,其中,中 型企业53866个,占15.67%;小型企业280 455个, 占 81.58%。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 数的97%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企 业的 60% 和 40% 左右,而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 机会高达全社会的 75%。因此,从促进就业的角度 看,中小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政 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显然,在众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税政策是至关 重要的部分。近年来,税收政策在我国财税政策中 的地位上升,税收优惠作为税收政策的主要组成 部分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惠的幅度、方式和 对象等均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研发 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目前我国税收 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从税收政策 角度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