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促进中原文化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局限:①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中央权力巩固
②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原因?
2、商朝政治的特点?
3、分封制的目的?对象?
4、分封制下,诸侯王有哪些义务和权利?
5、分封制的特点?
6、分封制的评价? 积极:加强统治、开发边疆、扩大疆域,政权趋向严密;
1.王位世袭制确立者是?取代禅让制的根因? 2.商决定国家大事的方式是?特点? 3.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主体)、诸侯的权利义 务、破坏的时间及原因?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
【历史理解】 (1)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 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 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哪一种制度? 原始社会的禅让(传贤)制。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中 国 第 一 个 图 书 馆
强化王权
商朝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
京)从东北、东南张其
西
两长臂,怀抱殷宋(宋
周 分 封
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
示
封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意
图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
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篇》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4.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
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5.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有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和部
族色彩。
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⑤具有相对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主干背诵
1.王位世袭制确立者是?取代禅让制的根因? 2.商决定国家大事的方式是?特点? 3.分封制(西周地方管理制度):目的、内容、对象(主体)、
诸侯的权利义务、特点、影响、破坏的时间及原因、历史遗存?
阅读史料:探寻王位世袭制的奥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 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 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礼记·礼运》
1.目的—为什么分? 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对象—分给谁? 3.内容—分什么? 4.方法—怎么分?
王族 、功臣 、古代帝王后代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层层分封
5.义务与权利—凭什么分?
义务: 服从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宗法制:目的、最大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大宗小宗的 关系、影响、【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小结
夏朝:创始 禹→启行政管理制度
演政代
化治中 制国 度早
分封制
互 为
西周:臻盛 宗法制:核心 表
礼乐制度 里
制古 度代 的中 特国 点早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3.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
C ,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
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
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
⑴内容: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⑵对象:①同姓王:王族 (晋、卫、鲁、燕、吴)
异姓王:②功臣(齐)和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钱穆先生这样解释: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
移……周人(都城在镐
史料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
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史料3:(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 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瓦解表现(历史解释) (1)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2)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 突出的表现。 (3)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历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06年4月19日,中国亲民党 主席宋楚瑜在漳州龙海马崎村 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 家认祖归宗,首次以蒋家人身份回 大陆扫墓祭祖。
期 政 治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王位世袭制 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 分封制 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
宗法制 是核心;延续至今,仍有所体现。
3、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
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
中“商”姓来源于( A 自然的崇拜 C 母亲的族姓
)
D B 所在地方的名字
局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4、夏商最高统治者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
策方式是?
相对的大宗小宗关系(政治上是君臣,血缘上是兄弟)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历史理解】:宗法制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妻妾 妻
妾一 妾二
一般称谓
A、大女儿(20岁) B、二女儿(14岁) C、二哥(22岁) D、大哥(25岁)
立子以贵不以长
孰对孰错
天子永远都是大宗
(√)
嫡长子永是大宗
(√)
非嫡长子永是小宗
(×)
诸侯的大宗、小宗地位是
相对的
(√)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基。 局限:①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中央权力巩固
②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
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C 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
分封制( )
四.知识拓展——礼乐制度
乐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 周统治阶级的最高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 分封制崩溃
西周末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本课小结
建立者:夏启
王位世袭制 特延点续:到王位19在1一2年家一清姓朝中灭传承亡
评价:历史的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夏、商政治制度
中央:相、卿士
行政制度 地方:侯、伯
分封制:目西的周、末对象期、逐内渐容、瓦权解利,与义秦务朝、时评价消、亡特。点、后世遗存
二、西周 政治制度
宗法制:核是心核特心点、;延作用续、至与今分封,制仍的有关系所、体社现会影。响(后世遗存)
礼乐制度:目的、作用
①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行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
C 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
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 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温故知新(下节提问内容):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原因? 2、分封制的对象、内容、影响?诸侯王的权利 义务? 3、宗法制的目的、最大特点、作用?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提问: 1、中国早期国家制度诞生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出现的根因? 3、王位世政袭治制权力确传立贤后到,传子中;国公古天下代到的家政天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