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
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
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
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
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
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
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
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
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
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
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
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
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
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阅读体会:1.这篇文章从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角度即劳动分工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经济中的某些现象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当我们用一种方法无法很好地解释、解决某些问题时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感到豁然开朗。
当然一种新的理论的成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2.作者分析了三种欠发达区域的三种分工抉择这在中西部区域开发中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但对于区域模式1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在现代交通、信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占领和产品冲击。
建立其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将受到来自发达地区的强有力竞争。
也许对于这种模式来说将劳动分工理论与市场竞争理论结合会是更好的理论分析途径.文转摘自: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第三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
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
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
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
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
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
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
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
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
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
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
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
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第四篇:《国富论》读书笔记西方经济学“圣经”---《国富论》读书心得1776年3月9日,在英国发生了近代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
这件事既不是当时英国议会通过了哪个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也不是哪个科学家又创造了一样能够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发明,而是一个叫亚当·斯密的学者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
有人会问一本书何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借用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加尔布雷斯的一句话:“《国富论》就同《圣经》,《资本论》一样,同为人类不朽的智慧宝库。
”可见《国富论》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
根据全书的行文结构,大致可分为:第一部分是“分工,货币,价值以及3个阶级的基本收入”。
第二部分是“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第三部分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四部分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第五部分是“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主要讨论的是财政学的问题。
综上所述,《国富论》就其结构及涉及的主要内容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内容极为丰富,也综合了众多思想和学说。
纵观整本《国富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是亚当·斯密在第四部分中提到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判断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却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努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它的顺畅工作需要取决于五个因素:完全自由,法律公正,平等条件竞争,公平游戏的环境,合作或经济和谐的完全市场。
因而亚当·斯密从中得出:自由竞争的市场能够在无意中促进经济福利和经济发展。
最后,借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的话,“从最终效果看,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和总和。
”《国富论》一书指明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对政府过分干预贸易的政策提出了批评,强调了农业对于创造国民财富的重大意义,对于制造业的价值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以及对城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价值作出了严谨的评述。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
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