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企业管理制
度
企业管理制度
原材料管理制度
一、水泥
1、配制商品混凝土所用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水泥质量应符合GB175、 GB1344及其它相应标准的规定。
2、水泥进厂时, 必须附有生产厂的质量证明书。
3、水泥试样的采集应按相关标准的程序进行。
对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散装水泥。
以一次进站的同一出号的水泥为一检验批, 但一批的总量不得超过500吨。
当采用同一旋窑厂生产的质量长期稳定的、生产间隔时间不超过天10的散装水泥, 能够500吨为一检验批。
4、对所用水泥, 应按批检验其强度和安定性。
需要时还应检验其凝结时间和细度。
5、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和细度等均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6、水泥试样的采集应按规定进行。
当水泥来源固定, 水泥质量稳定。
又掌握其性能时, 可不定期地采样进行强度检验。
如有异常情况应作相应项目的检验。
7、水泥在运输、存储时不得受潮和混入杂务, 不同品种、标号的水泥, 应分别运输、装卸并应做好明显标志, 严防混淆。
更换不同品种、标号水泥时, 螺旋机、提升机、筒仓等运输、储存设备必须撤空。
8、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司怀疑或存放期超过三个月, 使用前必须进行复验, 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9、选用新的水泥品种时, 必须进行试配试验, 并和外加剂作相容性试验,
确认符合本单位要求和匹配后方可使用。
二、砂
1、天然砂的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52) 的规定。
2、对已运进场内的天然砂, 在料堆上取样时, 对集中生产的以400立方米或600吨为一验收批。
对同一产地的同一生产厂家能连续供应质量稳定的, 可一周至少检验一次。
3、天然砂在运输与储存时不得混入能影响混凝土正常使用凝结与硬功夫化的有害杂质, 并应防止将碎卵石、水泥及掺合料等混入。
当运输工具交替装运天然砂与其它物质时, 应注意清扫运输工具, 勿使混入有害物质。
堆场应有明显标志。
4、预拌混凝土用砂宜使用中砂。
C50以上预拌混凝土宜选项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天然砂, 其细度模楼宜大于2.6, 对0.315mm筛孔的经过量不应小于15%, 对0.16mm筛孔的经过量不应少于5%, 含泥量≤2%, 泥块含量≤0.5。
5、存在质量缺陷的天然砂, 生产经营科在获取技术质检科的确认后, 应及时向供方作出退货或让步验收的处理。
6、让步验收的天然砂, 须由技术质检科制定相应措施和明确的使用范围后, 方可投入使用。
三、碎石
1、碎石的质量, 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53) 的规定。
2、进场碎石的验收批划分同砂的规定。
3、每批碎石至少应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及针片状颗粒检验, 对特殊工程或重要工程应根据工程要求增加检测项目。
4、 C50等级以上( 含C50) 混凝土应选用质地坚硬的岩石,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 压碎指标注不应大于10%, 含泥量不应大于1%, 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5、碎石在运输与存储时不得混入影响混凝土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有害物质, 不同品种、规格的碎石必须分别堆放, 不得混杂且应有明显的标志。
四、水
1、拌制各种混凝土的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63) 的规定。
2、凡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 可用以拌制混凝土。
五、粉煤灰和掺合料
1、作为预拌混凝土掺合料使用的粉煤灰应有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1596) 规定。
2、粉煤灰应具有质量证明书。
选用的粉煤灰, 应使用混凝土达到预定改进性能的要求或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取代水泥。
其掺量应经过试验确定, 其取代水泥的量最大取代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JGJ28) 。
3、粉煤灰应以连续供应200吨同一等级为一验收批, 不足200吨也为一批。
4、粉煤灰应每批检验细度、含水率和烧失量, 同一单位供应的粉煤灰每月检验一次需水量比, 有需要时还得检验其它指标。
5、粉煤灰等掺合料在运输与储存中, 应有明显标志。
严禁与水泥或不同规格或不同品种等其它粉状料混淆。
6、当采用其它品种掺合料时, 必须经过鉴定, 并应在使用前进行使用证。
7、当采用UEA型、HEA型等混凝土膨胀剂时, 其掺量及施工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外加剂
1、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GB50119) 的规定。
2、不同品种、不同厂家的外加剂应分别储存做好标记, 在运输与储存时, 不得混入杂物和遭受污染并应防止其质量发生变化。
3、对所的外加剂, 应按批检验其匀质性指标、PH值和砂浆减水率, 需要时还应检验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经验证确认对混凝土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
4、外加剂检验批的划分按同一厂家、同一品种一交供应10吨为一批, 不足10吨者亦按一批论。
5、存放期超过三个月的外加剂, 使用前应进行复验, 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6、泵送混凝土中所使用的外加剂主要是混凝土泵送剂。
泵送剂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改进拌合物的合易性和流动性: 减少泵送时的摩擦力; 引入少量微气泡; 对水泥有较好的分散作用; 在普通混凝土用水量的情况下, 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 有较好的缓凝效果; 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尽可能小; 在泵送压力下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 不应除低混凝土的龄期强度。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生产任务单制度
1、生产任务单上要注明: 工程名称、工程部位、送货地点日期及混凝土标号、数量、石子粒径、坍落度和特殊要求等各种质量要求。
2、材料部门按生产任务单的要求, 做好合格原材料的供应工作。
3、试验室要及时进行混凝土级配设计, 向拌台下达混凝土级配通知单。
4、混凝土级配单当天有效, 因客户变更混凝土技术要求时, 应立即收回并重新开出混凝土级配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管理制度
1、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定》( JGJ55) 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GJ107) 的规定, 经过设计计算和试配确定。
定出即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又比较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对混凝土配合比重新进行设计。
( 1) 合同有要求时;
( 2) 所用原材料的产地或品种有显著变化时;
( 3) 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
( 4) 生产大方量混凝土时;
( 5) 根据统计资料反映的信息, 混凝土质量出现异常时。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教练员度设计等级、工程特点、施工环境和经济性合理选择水泥标号品种, 普通混凝土C30及以下宜采用42.5级水泥, C35以上宜采用52.5级水泥。
4、泵送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选择即要考虑输送管的管径, 也应依据结构截面与钢筋净距, 并应随泵送高度的变化适当递减, 泵送混凝土用碎石, 其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为:
泵送高度在50m以下时, 不宜大于1: 3
泵送高度在50m-100m时, 宜在1: 3-1: 4之间
泵送高度在100m以上时, 宜在1: 4-1: 5之间
还应符合泵车技术条件的要求, 在泵送高度超过50m时, 碎石最大料径不得超过25mm。
5、泵送混凝土不应使用间断级配的粗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