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奇的变化教案

神奇的变化教案

第1课神奇的变化
【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操作活动、一个实验活动及一个观察活动。

“做隐形墨水”的操作活动,教材上有四幅操作步骤的图片(图下配有相关的操作方法)及一幅操作结果的图片,这里可以让学生看书自行操作。

在操作步骤下面有文文的话:“好可以用什么做隐形墨水?”旁边有一幅各种各样水果的图片,启发学生可从这些水果中挑选。

在“混合下列几组物质,比较混合后的现象”实验活动中,教材上呈现了“水与油”、“牛奶与醋”、“泡腾片与水”混合的操作步骤及相关的图片,其中在“牛奶与醋”的混合实验中,有佳佳提示语:“有东西沉在杯底”。

在教材的右边还有一个作业: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行以及你的发现,因此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还有小博士的话:“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时会生成新的物质。

”这是实验的结论,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直接看书,可以把这些操作步骤图用PPT展示,以免学生直接看小博士的话二得到结论。

在“认识几种能生成新物质的物质变化”的观察活动中,教材上提供两幅图片,一是铁生锈,二是燃烧物质。

在这两个变化中都生成了新物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看懂制作“隐形墨水”的示意图,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来制作。

这里的操作是简单的,但学生不会思考隐形墨水的原理是物质发生变化,因此这里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组混合实验的步骤很简单,学生能自己操作,但是在实验中学生不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者观察不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并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能及时把观察到的如实记录下来。

在“认识几种能生成新物质的物质变化”观察活动中,学生知道铁时常会生锈,但不知道铁锈与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在判断“铁生锈”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铁与铁锈的不同。

关于物质燃烧生成新物质,学生能理解。

在这个观察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再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其它实例,感受生活中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隐形墨水的趣味实验,初步了解物质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质混合后的现象,知道物质混合后,有些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则不会,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3.通过观察铁生锈、物体燃烧等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4.在探究活动中,提高观察实验现象及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知道有些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有些变化不生成新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柠檬、白纸、毛笔、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水、油、牛奶、醋、泡腾片、试管、橡皮塞、空烧杯(每组2个)。

学生准备:教材、活动手册、文具盒
【教学设计思路】
1. 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制作隐形墨水,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2)初步知道物质混合后,有些会生成新物质,有些则不会;(3)观察、交流生活中一些物质变化会生成新物质的实例。

2. 主要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组便于操作的小实验来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策略:(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一开始通过制作隐形墨水,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发学生自主发现。

如在制作隐形墨水活动中,并不是光让学生动手制作,而是通过制作隐形墨水,引导思考:①用隐形墨水写得字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又怎样了?②从隐形到现形的变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橙汁在发生变化,有无色变为棕色),③怎么变得?(在烘烤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化);④从中你有什么启示?(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如混合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注意在混合过程中有什么现象,最后比较各组混合实验所产生的想想有什么异同,从而得到有些会生成新物质,有些则不会。

又如在铁生锈的观察中,引导学生比较铁与铁锈的异同;(4)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在有些变化会生成新物质,有些则不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找生活中一些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物质的实例。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说明
活动Ⅰ制作隐形墨水
一方面给每组学生提供制作隐形墨水的材料及工具,让学生看着教材上的制作步骤自己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发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提供隐形墨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活动Ⅱ混合不同的物质
首先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将两种物质混合起来,关注滴加液体、振荡等操作要领;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物质混合中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物质混合后,有些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则不会的结论;再次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科学记录的能力。

活动Ⅲ认识几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讨论铁生锈与燃烧物体的过程中有无生成新的物质,从而感受生活中一些物质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实例。

3.主要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可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自制隐形墨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比较几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不同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有些变化不生成新物质,从而感受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第三环节,通过观察图片、实物获视频,进一步认识生活中中常见的几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实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制作隐形墨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制作隐形墨水并显形,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2.通过讨论隐形墨水显形的过程,初步了解物质会发生变化。

3.通过讨论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隐形墨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二混合物质
活动目标
1.通过分别混合水和油、牛奶和醋、泡腾片和水并观察现象,知道物质混
合后,有些会生成新物质,有些则不会。

2.在混合实验中,学会滴加液体、振荡的操作要领及培养观察、记录、比
较、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活动三认识几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并生成新物质。

2.通过寻找生活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实例,感受物质变化是生活中常见的
(2)铁在怎样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二)纸与纸灰
1. 观察:观察燃烧纸中的现象。

2. 比较:比较纸与纸灰是不是同一物质?
3. 归纳:归纳出纸燃烧中有新物质产生。

(三)其他生成新物质的实例
交流:举出一些物质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实例。

(2)让学生再次体会物质变化在
一定的条件下发生。

* 引导发现纸燃烧中有烟产生。

* 从颜色、形态、松软等角度比较。

* 由具体的燃烧纸实例归纳到燃
烧物品,这样又具体到一般。

*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

* 通过具体实例发现物体燃烧
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

* 培养学观察、比较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认识物质
变化是多样性,同时感受物质
变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板书设计】
神奇的变化
有些会生成新物质
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
有些不生成新物质【学习单设计】
混合后现象(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层次1:用力振荡
后形成浑浊液体,
静置一段时间后
分层了,油在上,
水在下。

层次2:静置一段
时间后分层了,油
在上,水在下。

层次1:用力搅拌
后形成浑浊液体,
静置一段时间后
分层,水在上,粉
笔灰在下。

层次2:静置一段
时间后分层,水在
上,粉笔灰在下。

层次1:冒泡,有
气体产生,泡腾片
消失,液体颜色有
变化。

层次2:冒泡,泡
腾片消失,液体颜
色有变化。

层次1:牛奶慢慢
结块,沉淀在下
面。

层次2:有白色沉
淀物生成。

我的发现:物质混合后,有些会生成新物质,有些不会生成新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