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会良男汉族,出生于1981年10月2日,籍贯吉林东丰,2007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地理信息专业。
2007—2009执教于白山市十四中学,现于东丰县第四中学任教。
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东丰四中王会良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和手段,在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地理有效教学策略带给师生的是有效的课堂,也是真实的课堂。
【关键字】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教师技能认知规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现代教育理念集中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高效化全过程。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更新的理念,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有效,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1】有的学者指出:“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归宿。
”
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提出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必然需要。
随着我国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2】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提高全国人民的人与资源和环境意识,这就需要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但目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初入新课程潮流的教师并不能真的担起课改的重任,并不能真正起到新课程的能动作用。
其根本原因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同时忽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找不到突破地理教学有效的瓶颈。
而是把新课程转向于形式化、表演化。
1、有效课堂要从教师的地理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基础教育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影响和改造着基础课堂教学【3】。
随着课改大面积的实施,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
应新形势,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读图和分析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又是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地图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时空信息;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成为地理学与学生认识过程的中间桥梁。
以图释文,可以直观生动;以图导学,可以启迪思维;以图设问,可以引发兴趣;以图承启,可以前后对比。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图的习惯,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教学中基本且必要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反馈技能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着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促成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透视学生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状态。
通过有计划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理解的深度。
通过小练习、小活动和小测验适时的时行课堂考查,从而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课程实施方案。
(3)地理事物绘图技能
设计层次分明的黑板手绘图,既有知识生成又体现教学目标,可
以补充教师语言讲解的抽象性,展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描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加深绘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和规律,从而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
2、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认知规律上精雕细琢。
要实现有效课堂,不在是教单单的备好每一堂课的问题,而是要求地理教师以课堂主导地位来思考地理课程特点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
(1)渐进性认知规律
我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先后加深的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地理教学质的飞越。
地理学习中学生对风向的认知是混乱的,因此要从人类对风的认知过程角度对风进行四步渐进性教学:第一步,感觉风——“风是空气的运动”;第二步,认识风——通过现实生活中关于风的现象从而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第三步是命名风——根据级别命名和风向命名;第四步是表示风——风的符号可以同时表示出大小和方向。
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出发,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同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2)空间顺序式认知规律
学生阅读地图是杂乱无序的,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丢到一些地理事
物,在形成地理空间知识时,形成混乱的栈式记忆脉络。
在课堂进行地理事物教学时,针对环绕型地理事物进行正逆时针式教学,如在中国陆上邻国的教学中,围绕中国边界按逆时针顺序排列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思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思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线性地理事物以南北序和东西序进行,如我国东部地形由北到南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针对同类分散型地理事物采取书写序记忆,如我国5个自治区: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广西。
通过顺序性的思维方式,不但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事物记忆链条。
(3)差异性认知规律
在过多的同类地理事物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名目过多、地理现象成因过多、特征过多,虽然排列好了先后顺序,仍然难以掌握,所以需要在相似相近中找差异,才能使地理教学效率和效果事半功倍。
如气候类型位置的教学,从五带划分角度分为热带型、温带型和寒带型;由海位置划分成沿海型和内陆型;按方向分成方位型。
气候类型特点需要搞好气温差、降水差、海陆差、高度差和成因差教学,从而成功且有效地实现气候位置、成因及其特点的教学。
在地理事物中有其共同点,也存在着个体间差别,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地理学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研究活动,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不但能增进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的学
到地理知识。
(4)划繁为简式认知规律
在繁琐的地理事物的教学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很难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排序序列过长,差异性不大,如果用原有地理知识进行分而置之的策略,把教学内容一点点消化吸收。
正如亚洲地形的教学,我们根据亚洲地理分区,把地形分配到各个区域内:北亚——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亚——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东南亚——以丘陵山地为主;南亚——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西亚——阿拉伯高原、美索不达美亚平原、伊朗高原;中亚——图兰平原、哈萨克丘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毅力是有限的,在过难问题面前表现为消沉,在简单易懂的问题表现的兴奋,把困难的问题划分几部分简单问题,分步进行地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率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性地进行有效教学策略,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杨学忠桂林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2】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3】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初中地理黄勤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