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地基采用注浆法加固的工程。
一般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及控制地面沉降等。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要求
2.1.1 原材料要求
2.1.1.1 水泥:水泥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
宜采用32.5级和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时可掺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掺入量可为水泥重量的20~50%,严禁使用过期、受潮结块的水泥,水泥进厂需对产品名称,强度等级、出厂日期等进行外观检查,同时验收合格证,并进行复检。
2.1.1.2 砂:水泥中掺砂可提高砂浆的固体含量和抗剪强度、减少浆液流失,降低成本。
注浆时,应根据地基岩土裂隙,空洞大小,浆液浓度和灌注条件选择砂的粒径。
2.1.1.3 水:适用饮用的自来水或清洁而未被污染的河水,湖水和地下水都可用于灌浆,不得采用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工业废水。
2.1.1.4 外加剂:外加剂的性能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其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2.1.2 浆液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2.1.2.1 水泥浆的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的水灰比为1.0。
2.1.2.2 封闭泥浆7d立方体试块(边长为7.07cm)的抗压强度应为0.3~0.5Mpa,浆液粘度应为80~90s。
2.1.2.3 根据工程需要,可在浆液拌制时加入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
2.2 主要机工具
钻孔机、注浆泵、搅拌机及配套机具等。
2.3 作业条件
2.3.1 按设计要求做好场地平整,并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清理地上障碍物,雨季施工应有排水措施。
2.3.2 场地内外通畅无阻,施工用临时设施须在施工前就绪,水泥等材料进场验收并复检。
2.3.3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成孔及施工工艺和各项参数;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劳动组织规划和机械设备进厂计划,作好材料供应计划,编制室内浆液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方案,确定施工质量检验工具和方法。
2.4 作业人员
2.4.1 主要作业人员:机械操作工、运转工、钻探工、壮工。
2.4.2 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主要作业人员已经过安全培训,并接受了施工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3.1.1 花管注浆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2 压密注浆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2.4 注浆作业:试水正常,先用土或水泥、水玻璃混合料封闭注浆管与地面交接处,注浆时的注浆压力先小后大,一般每加深 1.0m压力增大20~50Kpa。
最终压力通常为100~200Kpa。
灌注速度(与压力和土质有关)一般为2~5Lmin。
3.2.5 拔管:注浆作业完成后,将无缝钢管拔出地面。
3.2.6 移开钻机:将钻机移到下一孔位。
4.4 质量标准
4.1 主控项目
4.1.1 水泥及外掺剂质量检验
进场的水泥及外掺剂必须出具产品合格证,及出厂检验报告,进场的复验报告。
4.1.2 水泥用量检验
水灰比为0.7~1.0较妥,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机具必须配置准确的计量仪表。
强度及
完整性检验和地基承载力检验要在施工结束28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点应布置在下列部位:
a.有代表性的桩位
b.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
c.地基情况复杂,可能对高压喷射注浆质量产生影响的部位。
d.检测点数量为施工孔数的1%并不应少于3点。
4.1.3 桩体强度桩身完整性检验
桩体强度通过钻孔取芯来判断其固结体性,并将所取岩芯做成标准件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求得其强度特性。
用透水试验可以测定排桩的完整性。
4.1.4 地基承载力检验
地基承载力的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条件时进行,检验数量为桩总数的0.5%~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注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4.4 质量记录
4.4.1 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复检报告4.4.2 室内浆液配比试验记录
4.4.3 现场注浆试验记录
4.4.4 施工记录
4.4.5 注浆点平面示意图
4.4.6 隐蔽工程记录
4.4.7 施工自检记录
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0.1 冒浆:
浆液沿裂隙或层面往上窜流,主要是由于岩层破碎,灌浆段位置较浅,灌浆压力过大等因素造成的。
发生冒浆采取降低灌浆压力,加入速凝剂,限制进浆量,或者是先灌混凝土盖板后灌浆。
5.0.2 串紧:
灌浆孔中的浆液从其它孔中流失。
主要是由于岩层横向裂隙发育,贯通灌浆钻孔。
采取适当延长相邻孔间施工间隔,串桨若为待灌孔,可同时并联灌浆。
5.0.3 漏浆:
由于地质条件差,或浆液浓度太低,造成漏桨,采取粒状浆液与化学浆液相结合灌注。
6 成品保护
施工结束后,注浆检验应在注浆后15d(砂土、黄土)或60d(粘性土)进行。
7 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