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教”“学”“做”合一——浅谈初中历史“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稳定的基础大厦,培养充分的学科能力,新授课是一种最重要的课型。
新授课效率的高低、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复习课的有效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新授课中,如何做到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近年来,随着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推进,我们在初中历史学科在新授课型上进行了尝试,构建起了活动导学的基本模式,取得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动单导学历史新授课简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新授课是依托新课程标准,借助教学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活动单等),完成新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新授课中,要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模型可用图示表示为模型说明:本模型是根据历史新授课的课型特点提出的。
新授课的特点在于知识是全新的,而历史新授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等方式了解历史现象,归纳历史规律,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模型正是遵循这个特点,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做”为中心,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从而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二、活动过程说明1.创设情境、理解新知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还侧重于形象化,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历史新知识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情境的设计要明确、简洁、灵活、巧妙,能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便于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来。
情境导入后,切不可过于纠缠情境细节,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完成提纲、当场记忆互动提问等方式迅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或疑惑点等内容。
2.组织探究、运用新知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
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学生在基本了解了本课的新知识时,教师要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让学生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图文史实材料,先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再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有选择地深入学习小组,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探究状况。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生小组探究时,学生之间要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展示,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3.拓展整合、归纳新知为构建历史整体框架体系,厘清历史线索,在完成主体教学任务后需要对课堂做一个拓展和小结。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拓展应该是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小结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即要求学生采用表格、知识树、提纲、要点等多种方式将课堂精髓归纳和展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解和驾驭宏观历史的能力。
4.反馈评价、自我检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检测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要及时对学生反馈检测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语言激励,也可以采用积分制,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三、教学案例案例1:《辛亥革命》一课中关于“了解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目标的新授课教学这是关于新授课课型中“创设情境、理解新知”这个环节的案例。
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创设“中山”情境,激起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然后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用填空的形式了解、理解有关基础知识;最后让学生互相提问,教师督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具体活动方案为:小明惊讶地发现,我国又不少地方是以“中山”命名的,如中山市、中山大学、中山医院、中山路等,请教老师后才发现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
小明疑惑了,为什么孙中山如此受后人纪念呢?请你结合孙中山的有关革命活动来帮助小明解答疑惑。
(1)1894年,孙中山在_____________成立革命团体_____________。
(2)1905年,孙中山为整合革命力量,在__________成立统一的革命组织_____________。
(3)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______________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即______________。
(4)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多次__________,但都失败了。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__________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_____成立。
在教学“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时,不能满足于基本史实的浅层掌握,否则就掌握不到历史的真正内涵。
在这部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深刻内涵和重要地位,通过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主张,这些内容无疑属于这一部分的重难点。
于是在学生了解了有关基础知识后,必须对这一重难点进行突破,这就涉及到新授课课型中关于“组织探究、运用新知”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的活动方案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学生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再自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探究自主思考中的疑难问题——小组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的活动顺序,具体活动方案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材料二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团结一切革命分子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旗帜。
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爆发的。
(1)你能将材料一中的革命纲领逐句解释一下吗?试试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立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地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孙中山如何阐述这个纲领的?从材料二来看,他的阐述有什么重要地位?(3)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来看,他的核心思想主张应该是什么?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的活动程序,学生很轻松地知道《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含义分别为“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孙中山将这些革命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由此顺利理解出“通过革命形式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孙中山的核心思想主张。
案例2:《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关于“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目标的新授课教学。
材料:小李是商务印书馆的一名业务员。
他今天上班比较早,办公室还没有其他人。
他简单收拾了一下,拿起刚到的《申报》看起来。
经理交代要进一步拓展业务,小李首先把报纸翻到了第四版,这一版刊登的是各种广告,小李一边看一边记下对他有用的信息;随后,他把报纸翻到第一版,一则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武昌打响起义枪声,革命党人革命成功。
”小李激动不已,他早对腐败无能的政府深恶痛绝了,他边看边叫好,还意犹未尽地看了评论员的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
不一会儿,同事们陆续到了,在小李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最终决定要在商务印书馆即将开印的一本书中编辑增刊,大肆宣扬这次振奋人心的革命。
思考下列问题:(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申报》主要刊登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在情境中将相关内容划线。
(2)从上述情境中可以看出,报纸等大众传媒对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你能举出具体的历史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吗?以上活动方案由教师先行设计有趣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历史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历史情境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思考相关问题。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补充完善等环节,学生能轻松地归纳出《申报》主要刊登“广告、时事、评论员文章”等内容,认识“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等近代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案例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关于“增强爱好和平的意识,警惕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这一目标的新授课教学。
阅读下列材料,先自主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材料后各题: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蓄意歪曲的历史教科书竭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美化侵略,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功。
教科书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赞美为“大东亚战争”,“是为了自存自卫”。
材料二德国出台新法律规定,禁止极右翼分子在历史纪念物前游行,包括大屠杀警示碑等。
德国在教育方面也注意反思历史。
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反映纳粹历史的内容,记述纳粹暴行的《安妮日记》等书是学生的必读书目。
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请你对德日法西斯的暴行列出简要要点。
(2)你对法西斯的种种暴行有什么感想?(3)以上材料反映的日本和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这一活动方案很明显属于“拓展整合、归纳新知”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主思考,能很轻松地归纳出德日法西斯的暴行主要是“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加紧侵略扩张”,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小组探讨,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自然形成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痛恨等感想,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增强爱好和平的意识,认同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
四、活动导学注意点1.“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新授课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贯穿整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