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文明前期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式建筑布局事例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
《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
“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
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
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
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
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
”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
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发起“城市美化运动“开始,本汉姆先后主持了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空间发展和治理规划,影响广泛。
1901年法国建筑师嘎捏公开展出了为工业城市所拟定的若干规划方案。
他主张在工业、居住之间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通过便捷的交通组织来满足城市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工业城市形态理论奠定了现代城市空间功能规划布局的理论基础。
1915年,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办法,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他还强调将城市扩散到更大范围而集聚、连绵形成城镇群体状态。
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提出卫星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分散和城市层次系统观。
1922年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发表了著名《明日的城市》。
他主张对大城市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干预,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来减少城市建筑用地,集中人口,将阳光、空间和绿地等基本元素引入城市。
”农村推进城市“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元“理论。
是有一定规模、四周为主要交通道路、内有商业服务设施和充分绿地的居住区细胞,其思想在以后规划中被接受和发展。
1933年,斯泰因提出“雷德伯恩“体系。
他是最早正视大量私有汽车对城市建设影响的规划师之一。
1933年,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学说“1935年城市地理学的崛起为城市和区域开拓了新的事业和途径。
代表作有黑格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地租决定论。
1943年沙利宁提出“有机疏散“的概念。
他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指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他建议用分散而有联系的有机体来取代城市集中布局,用绿带网络分隔并连接城镇、疏散工业,开辟绿地,以有序的分散取代无序的集中,并提出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准则,即把个人日程生活和工作的区域作集中布置,把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场所作分散布置。
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从无序的集中转向有序疏散,使城市空间结构具有了相当大的弹性和和有序性,并且与自然更加协调、融合,对日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新时代的问题和转折——技术至上和生态学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爆发的环境危机像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社会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1958年多加底斯为首成立了“雅典技术组织“,并在1963年建立了雅典人类环境生态学中心,着重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求全面合理地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1959年美国的凯文提出可以通过道路、边界、标志、节点和区域5种形象要素来识别一个城市,这五种要素给城市带来了自己的形态特征。
1960年美国的柯林强调城市的拼贴性,认为城市是一个历史博物馆,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汇合成一副拼贴花似的城市形态。
1962年,雷切尔出版了《寂静的春天》理论与应用实践尚有较大差异,难免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其紧密依靠现代技术和高度关联人类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无疑反映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生长的极限》198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将自然引入城市。
1994年,美国学者霍纳蔡夫首次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思想,即从单纯强调”保护“开始转向”生态导向下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美国在区域增长中开始推行”精明增长“计划,提出了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精明增长目标。
精明增长作为一种意在保护平衡与保护关系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受国外”生态导向“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如俞孔坚等人提出的反规划途径,建立城市生态网络,从而形成高效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景观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从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过程入手,提出了21世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必然体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集约使用的要求,并针对日益突出的大都市带现象,提出了世界连绵城市结构理论。
4、理论综合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经历了两大转变,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后100多年,两次大革命都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的结果。
时代特征、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条件、社会认知的不同,理论方法和解决思路也截然不同。
第一个转折点是基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乡二元之间的想象。
多数倾向于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空间形式中寻求解决之道,尤其是早期的“田园城市“等理论试图回归正在解体的乡村。
第二个转折点理论显然认为从城乡二元的左右摇摆过渡到对城市自身形态组织的关注——依托于生态学、地理学、现代城市规划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提出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精明增长,甚至提出显然不是抑制城市化过程的大都市带、连绵城市等超大结构的都市模型。
总的来说,这四个概念草案都有轴向拉伸——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拓展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没有去迎合“国际大都市”的梦想,而是把武汉建设成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格局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强调“三镇双城”格局。
在市域把长江作为城市发展的脊梁,城市空间沿江拓展,在长江以北形成常福—沌口—汉阳—汉口—宋家岗—天河机场—滠口—阳逻的沿江拓展地带,在长江以南形成金口—纸坊—武昌—青山—北湖—左岭—葛店的沿江拓展地带。
在中心城内把汉口汉阳融为一体,与武昌对江发展形成三镇双城格局,构筑蔡甸、流芳两个新中心,在江南、江北形成两个相互弥补、相互带动、相互协调的特大城市。
在核心区建成从蔡甸沿江向东、向武珞路延伸至流芳的服务轴心,统摄三镇空间秩序。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继续坚持三镇均衡发展思想,在三镇生活性服务自成体系的基础上,统筹布局生产性高端服务,构建两条轴线,形成T字形的武汉现代化城市功能核。
其中,聚集两江四岸,建设代表武汉滨水特色和荆楚风韵的标志性中心景观区。
在吴家山、鲁巷建设成武汉的两大副中心,引导城市向外拓展。
构建有机生长的多轴向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体系。
以组团带状的城市轴为基本机构,以均匀分布的水系生态网为基础,依托“双快双轨”主导的复合交通轴线,构建都市发展区有机生长的紧凑型滨水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在生态方面,构筑“依山抱湖、三环六楔”的武汉生态网,实现滨江城市向滨湖生态城市转型。
在交通方面,构建“切线+环形”的快速交通网,内引都市核心区,外联城市圈高速公路体系。
紧凑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紧凑城市的核心概念是商业生活、文化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紧凑以及与就业地点的相对接近,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步行者为中心、具有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营造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进而实现以人为本、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持续再生目标。
实现城市中心区持续再生的三个要素:创造吸引民间商业与住宅开发的投资环境、通过开发地域的魅力资源开展城市旅游,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集合度;对中小城镇来说,城市中心区则应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活中心。
武汉市城市规划采用开放式空间结构,沿主要交通轴形成6条城市发展轴,集中建设六大新城组群,在各轴之间控制6条深入主城区的生态水系绿楔,形成城市风道,降低热岛效应。
新城组群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主要承接疏解主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高校科研发展为依托,以新型制造业、现代物流、绿色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型城市组团集群。
今天的城市建设,有时候因为建设、作为而贡献,有时候因为守望、不为而贡献,一切的功过得失,自有历史来做评价,而不在于当代匆匆的褒贬以及过眼荣辱。
美国城市更新中的错误规划理念,至少有三点是我们今天进行旧城改造时仍在重犯:第一,拆除旧区的改建规划忽视了原有的历史及文脉;第二,规划超级街区以便于土地批租,周围的宽马路加剧了交通问题;第三,集中建造廉租住宅,造成低收入者和其他社会阶层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