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及反思早发白帝城(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本学期要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最近,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没事就背古诗呢,真好!燕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这么喜欢古诗,能说出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诗歌最有名吗?(唐朝)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唐朝,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你们能知道哪些唐朝诗人的名字?你们刚才所说的诗人中有一位被称为“诗仙”,他是谁?(板书:李白)(出示李白画像)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请用一句话把你搜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生根据资料自由谈)李白一生经历很曲折。
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曾经深受皇帝青睐,经常出入宫廷。
但是,由于受权贵们的排挤,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只好离开京城长安。
后来,因为受到牵连,他蒙冤获罪,要从湖北江陵被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
(声音低沉)江陵地势险要,只有沿着水流湍急的长江三峡逆流而上。
(点击课件,展示小船慢慢移动的画面)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
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声音激动)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
(动画显示小船迅速返回)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就和我们班同学一起学习这首——(齐读)《早发白帝城》。
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李白清早从白帝城出发。
)二、读通诗歌1、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静静地听老师来读这首古诗。
(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2、想自己读读这首诗歌吗?请看着大屏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指名读诗歌后评价: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4、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你们看见了吗?(根据学生回答先后点击“发”“朝”“还”“重”“间”几个字,引导学生用多音字的不同音组词。
重点理解“朝”在读“zhāo”时的意思,理解“发”在题目中的意思。
)谁愿意再来读?5、一起来读吧!(齐读)三、感悟诗意1、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把书翻到47页,一行一行认真读,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一定会有好多收获。
请在小组里说一说,也把不明白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充分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同时给予指导。
)3、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哪个同学来跟大家说说你读懂的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你刚好有不懂的词语,你可以向他请教;如果你跟他意见不同,就赶紧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学生汇报学习相应诗句并出示相应资料,学生先回答哪一行诗句,便先学习那一行,但是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并根据“离开时”和“沿途中”来体会,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行。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诗人辞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
)你读懂了什么?(该生回答后,问其他学生:这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吗?可以向他请教。
重点理解“辞”的意思,以及白帝城的高好美)这一行写的是李白离开白帝城时看到的景象。
能不能用手中的笔将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呢?(生在纸上画,指名上黑板画)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学生介绍,与诗句对比,抓住“彩云间”来感受白帝城的高和美)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帝城的照片(课件展示白帝城图片1)白帝城在山的什么位置?(山顶,山的最高处)请你读出城的高来!(指名读,比赛读)(图片2)红日初升,苍翠的群山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彩色的云霞环绕着这个位于高山之巅的小城,那么迷人又那么壮丽!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朝辞/白帝/彩云间↗↗)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乘着船一天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一生说完自己的理解并与有疑问的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介绍)白帝城在重庆奉节县东,江陵在湖北,两地相距1200里,因此诗中说“千里江陵”(板书:千里)“还”是指什么——“回来”,“一日还”(板书:一日还)是说——(一天就回来了),千里之遥一日就返回,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船行得很快,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回江陵的急切心情。
)试着把船行之快和诗人的急切心情读出来(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两岸猿声啼不住(三峡两岸,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
)(交流之后投影出示“啼”字)这个字念什么?在哪里见过它?怎么记住它?“啼”就是——叫。
“两岸猿声啼不住”,你从这不住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什么?(猿猴很多;船行很快,来不及看清楚两岸的景物,只听到猿猴的叫声……)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建议你把这行诗和下一行联系起来读,你应该会有新的感悟。
(自由读三、四行诗)谁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说?(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有落,小船已经飞快地驶过万重青山)可见诗人的小船是多么的快!④轻舟已过万重山还能从哪个词语看出船很快?(点击“轻舟”)怎么读出船的轻快?请大家想象着飞快的小船再读一读这行诗,看能不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诗人很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轻舟”一词)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小舟”吗?(不行,因为小舟只能说明船很小,不能说明船轻快,更不能说明作者的心情。
)是的,轻舟比小舟更能表明作者的心情是——(轻松、高兴、欢快……)那我们就带着高兴、轻松的心情来读读这行诗。
(指名读、范读、齐读)真有一万座山吗?(这里是指山很多,数不清,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你真了不起,都懂得夸张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常常用到这样的写法,谁能举例子说说?(学生说)同学们的诗词积累可真丰富!(课件出示并齐读以下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意把事物说得比实际大很多很多或者小很多很多,这就是夸张。
这里诗人用“万重山”来突出地表现三峡两岸一座山连着一座山,绵延不断的壮观景象。
(板画:山)能读出山的多吗?(播放三峡录像)看,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危峰兀立;山上林青木秀,郁郁葱葱;林间猿猴攀援长啸,叫声在空谷中回荡,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孩子们,想象着你就是一千二百多年前重获自由的诗人李白,正乘一叶扁舟,从这幅美景中飞快地驶过,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轻松、愉快)那就带着你的高兴,带着你的轻松,再读读这两行诗!(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小结:这两行诗歌写出了诗人返回江陵途中看到的景象,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三峡的美景,又体会到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
(板书:轻松愉快)好心情给诗人带来了灵感,也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带着高兴和愉快的心情把这首诗再完整地读一遍!(齐读)四、质疑解疑刚才你们做记号的地方现在都清楚了吗?谁还有不懂的?(师生再次交流)五、想象意境1、带着我们交流的感受一边轻声吟诵,一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象。
2、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大家听听吧。
(指名几个学生自由描述诗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把话说完整。
)闭上眼睛想象!(配乐描绘)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彩色的云霞如同群山的美丽花衣,眼前的景象是那样的迷人,却留不住诗人那颗似箭的归心。
他挥手向云间的白帝城说一声“再见”,任奔腾而下的江水推动着小船朝着千里之外的江陵飞去。
三峡两岸青山连绵不断,景色是那么优美,诗人竟无暇顾及。
当猿猴的叫声尚在耳边回响时,轻快的小船已越过万重青山。
你感受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配乐齐读)这么美的诗,能背诵出来吗?像古时候的小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背一背。
(自由背)谁想自告奋勇地背这首诗歌?老师为你配上乐曲。
一起背吧!六、拓展延伸1、总结学法:今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想把自己的收获对大家说说?(学生简单谈)学习诗歌一方面要把诗句读懂,一方面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美。
2、“走近李白”: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歌,是李白回到江陵之后和他的朋友夏十二向南游览岳阳楼所做的。
想看看吗?(指导学生利用拼音和查字典识字,自由读诗歌,指名读,体会诗人情感后齐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喜欢李白的诗吗?谁还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学生自由背诵)看来大家非常喜欢李白啊!李白的诗歌很多很多,课下我们要继续走近李白,多背李白的其他诗歌,组织一个“李白诗歌朗诵会”怎么样?上一节扎实的语文课——《早发白帝城》教学谈《早发白帝城》是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遇赦,返回江陵途中所作的一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
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具有特色的回荡在耳边的猿声,以及飞越过万重山的轻舟,形象地描述了长江三峡水流之湍急,两岸景色之奇美,小船之轻快,诗人心情之愉悦。
诗歌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愉,意蕴畅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
这首诗原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现编排在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本中。
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从编者的意图可以看出来,本首诗歌的学习重在积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内容则退居其次。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从谈李白切入、讲述背景、导入新课;又以鼓励学生“走近李白”、积累李白的诗歌收尾结束本课。
教学中,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这一原则,学生喜欢哪一行,就从哪一行学起,抓住重点词句,以学定教,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读中想象,感受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所有学生能够熟读成诵,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散文的教学,都应该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学科特点。
这首诗生字不多,学生基本都认识,所以除了“啼”和“帝”随文对比教学以外,主要把识字部分的重点放在认识多音字上。
本课多音字较多,在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和课堂学习需要,对五个多音字进行了不同的处理:“重”“间”“还”只用不同读音组词,“发”和“朝”不仅组词,还引导学生通过所组词语感受这两个字读不同音时的意思,尤其是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通过读字组词,懂得了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积累。
虽然《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这一点具体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涉及到相关的语法知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夸张”是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怎样理解“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重山”?教学时我问学生:“真有一万座山吗?”在学生无法准确答出时,引导学生朗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其他诗句,初步认识到“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而有意夸大或缩小;体会到诗中正是以“万重山”来突出长江三峡两岸重峦叠嶂、绵延不断的壮丽景象,结合上下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船行驶之快、诗人心情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