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目录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3)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4)三、分析与结论 (5)(一).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与分析 (6)(二)、当代大学生对婚姻的认识和预期 (19)(三)、社会多元化之下大学生婚恋观的表现 (25)四、多面着手,促进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26)参考文献 (32)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杨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考古】摘要: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我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自身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直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

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整合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发现建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特别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想一切应该由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开始。

也许,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现在一切的努力只是为我们以后能拥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然后很好的生活积累下充足的物质资本。

然而,在这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我们现在开始积累丰富的精神资本,那就是正确婚恋观念的养成。

考虑至此,我觉得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念的调查研究是切合我们文化人类学课程的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题,所以就身边的同学开展了调查与分析研究。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所谓的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

1.背景: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致使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婚恋价值评判体系和婚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

大学校园是社会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

2.目的: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从恋爱动机、选择恋爱对象时考虑的因素、恋爱途径、对待恋爱的态度、对失恋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影响因素。

——从结婚动机、择偶标准、理想的家庭模式、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在校结婚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婚姻观及其影响因素。

——从对同性恋、同性恋婚姻、网恋、网婚、婚外情等非常规婚恋形式的看法来分析大学生在多元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婚恋观发综合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并找出可供解决的方法。

3.意义: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我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

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整合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

同时,恋爱、婚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正确了解婚恋观,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首先,调查对象向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在校本科生。

其次,采用的调查方法是一般的调研方法与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相结合。

即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大体的情况,兼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贯穿于平时生活,有意识的进行了解;另外在选择个案,进行访谈调查,深入、全面地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为问卷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整体的评估;最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为得出的结论提供理论性支持。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大体分成基本信息了解、对爱情观的认识、对婚姻观的考虑、对其他社会客观存在的看法(包括同性恋、婚外恋、网婚、网恋、大学生同居等)。

——问卷分发:共制作“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80份,每个年级抽样20份,男生10份,女生10份。

在正式分发之前,发出5份(不计入问卷总数)进行试探性调查,目的在于根据大家在填写问卷时的反应修改问卷设计,从而增加问卷的合理性和信息量。

——问卷统计:分类统计加整体统计的方法,注重多个角度的资料整合。

如同性别、同年级、同地域(城市、农村)的分类统计等。

——问卷分析:从点到面,平行交叉的分析方法,即单题分析到整合分析,单线分析加交叉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访谈调查:选择个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了解(一般选择自己的朋友,这样交流可以减少难度,增加访谈的可信度);参与式观察:注重平时对身边人的了解,收集平时大家交谈过程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再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文献检索与利用: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

最后,就是完成调查报告,制作课堂讲稿。

三、分析与结论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婚恋观的认识和大学生婚恋观念的现状,笔者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在校本科生展开调查。

共制作“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80份,每个年级抽样20份,男生10份,女生10份,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79份,问卷有效率为98.75%。

最后利用这7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一).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与分析1.恋爱是大学生活里的客观存在据问卷分析,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恋爱是同学们感情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从分类统计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在每个年级及在性别等方面均特点。

如下分析:您的恋爱状况()A从未恋爱过,也未考虑恋爱B已考虑恋爱,但未开始C恋爱中D以前恋爱过,现在没有图1【大学生恋爱现状统计图】据统计,31.6%的同学正在谈恋爱,56.9%左右的同学有过恋爱经历,22.8%左右的同学渴望恋爱,只有约20.3%的同学目前为止“从未恋爱过,也未曾考虑恋爱”。

这说明,在大学里恋爱的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大体上来说它可算是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一种心理共性。

然而,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城镇和农村)来看,还存在个中差别。

1.1 .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各年级差异图2【大学生恋爱现状分年级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相关数据显示,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大一的学生在恋爱这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即便他们很渴望恋爱也很想尝试,但也不会轻易迈出一步,这需要机遇和挑战,总的来说就是时机不成熟,我们相信“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儿,才是最好的选择”;二到大三时期是大学生活中的“恋爱高峰期”,由于05101520253035404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从未恋爱过,也未曾考虑已考虑,但未开始恋爱中以前恋爱过,现在没有大家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对恋爱有了真正的认识,于是乎就恋爱了;大四阶段是大家“分手的危险期”,这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大家宁愿花更多的时间为工作、为考研血拼,而不愿再为爱情的琐事烦心。

在此阶段,很少能坚持下来的爱情一般都是真爱,恋爱双方对感情相当坚定,值得称赞。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从未恋爱过,也未曾考虑”大一到大四,逐渐减少。

大一的孩子一般年龄阅历不足,对恋爱这方面考虑不多,并且恋爱经历不丰富这是很普遍的;大二到大三,“从未恋爱过”的人数逐渐减少,到了大四阶段,几乎只有很少很少的人从来没有过恋爱经历及未考虑过恋爱。

这表明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心理生理的成熟,情感的需要致使恋爱趋势加强;大一到大三,“已考虑恋爱,但未开始”的人数比例迅速下降。

大一的孩子渴望恋爱的心理很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刚刚逃离了高考的噩梦,大家渴望心理的暂时放松,抑或是情窦初开,好奇心的驱使。

但我觉得这并不能表示他们真正的了解“爱情”,懂得“爱情”。

大二到大三,或许大家是真的有所了解了,或者真的懂了,所以大家慢慢也就考虑去恋爱了,所以大家慢慢的就恋爱了,或是恋爱分手了的就“看透了”,不想去恋爱了,很少很少的人就准备放下感情,为工作,为考研开始打拼。

所以大家此时的“恋爱渴望度”就有所降低。

到了大四,基本就保持了一个近16%左右的低平衡状态,大家的恋爱渐渐稳定了,或者大部分是花在了找工作和考研的人生规划上,无暇顾及恋爱。

从四个年级来看,大一的孩子“恋爱中”的人数占据着较低的指数,这是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的需要一个缓冲的阶段,即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度决定了他们的恋爱状况。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高中时恋爱双方由于各自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分道扬镳了。

然而,不要担心,从他们的“恋爱渴望度”来看,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

大二到大三,大家都成熟了,认识也加强了,对环境也比较了解了,所以普遍都恋爱了,其中大二是恋爱的一个高潮期。

到了大三到大四的阶段“恋爱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特别是大四阶段很多人都不再处于恋爱的状态了,这主要是因为大三下学期到整个大四阶段,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大家没时间、没精力来恋爱了。

这具体表现为在此时,大家的分手率是很高的。

特别是对于大四来说,由于毕业后家庭地区的差异或工作选择的差异致使很多情侣不得不在似曾圆满的爱情上画上了句号,甚是可怜。

只有少部分人能为爱情不顾一切,或只有很少的人不用考虑地域差异,且爱情事业双丰收。

“以前恋爱过,现在没有”的人数比例在大一的时间段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大一的孩子虽然对恋爱充满了好奇,但恋爱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大二到大三,“以前恋爱过,但现在没有”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这与上述“大二大三时大学时间恋爱的高峰期”的分析是异曲同工的;大四的时候,大家很多都由于各种原因和压力分手,这与“大四阶段是大学的分手期”是紧密相连的。

1.2 .大学生恋爱现状的性别差异图3【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性别统计图】按性别统计来看,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男女生的恋爱性状和恋爱的心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的来说,男生的恋爱渴望度要强于女生,但女生的恋爱经历较之男生相对丰富,也就是说女生恋爱的成功率超过了男生。

从“恋爱中”的人数比例就可看出,女生为72%,男生仅占28%。

此外,对于大一的孩子来说,男生“考虑过恋爱,并曾恋爱过”的经历稍稍多于女生,我认为这是由于高中时期,在学校和家长一般不提01020304050607080从未恋爱过,也未曾考虑已考虑,但未开始恋爱中以前恋爱过,但现在没有倡孩子早恋的形势下,女生相对内敛、沉静的普遍性格趋向使然。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恋爱自由的环境,所以到了大学,很多女生更容易在全新的环境中释放。

从“已考虑,但未开始”的统计来看,男生所占的比例是女生的一倍左右。

这说明,大学期间男生的“恋爱渴望度”远远强于女生,这主要受生理及心理差异的影响,似乎也有一点当今社会男女比例不协调的因素。

“以前恋爱过,但现在没有”的人数来看,女生略多于男生,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女生的恋爱经历多于男生,二是在大学生活中女生的恋爱不稳定因素大,即表现为“分手率”高。

如果说大学之前的恋爱算早恋的话,我们通常认为早恋对女生的伤害比男生严重,而到了大学期间,似乎很多的哥们儿都很难从“单相思”、“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之前就有身边的同学谈到过“我一个同学失恋了,据说在宿舍躺了三个月”、“一个xx高校男生,由于失恋自杀了”等等的惊悚消息及亲眼目睹了一个男生追一个女生三年未果的抑郁寡欢之像……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对待失恋就淡然得多了,即很容易从时过境迁中恢复元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