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是从众多学生问题中提炼的几个代表问题,我想应该覆盖了众多学生的目前状态。
在讲方法之前,我还要对高三学生讲一句话:“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定要带着探索、发现的思维来走进知识,来思考问题。
”我曾经把这句话写进我的微博,一位同学给我的回复是:我要带着以在曹老师这样的办公室环境里上课为目的。
这位同学似乎比较自豪,因为他响应了我的教学观点。
但是我想对他讲的是,他跑题了。
目的性指的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时候,要专注在眼前的这件事上,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带着兴趣,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想象和思维,给出属于你自己独到的答案。
如果大家能够带着这样的思维来走进学习,那你就在主动学习,学习会非常高效。
每年都会有一批高考黑马从我身边涌现,让我更加相信一个学生全身心专注进学习之后的力量有多强大。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中来,高三该怎么学习英语?我想从大的方向上给大家一个建议,希望同学们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
英语一旦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马上就会焕然一新。
当然大家一方面要关注学习基础知识、另外一方面要关注答题的技巧和思维。
两者的关系一前一后,建议大家不要本末倒置。
无论是学英语的知识点还是答英语的问题,其实都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对比开始。
尤其是答题,如果能以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做到客观接受句意,精确文章句子的语义,英语的题目做题来不但容易而且不会丢分。
同时,这也是学习英语的本质。
当然,很多,能够像阅读中文一样自由地阅读英文句子应该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终极梦想。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太少了。
少到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怀疑——我们中国人读英文真的能够像中文一样吗?这种怀疑不无道理。
我们周围那些学了很多年英语的人,熟知英语几乎全部的语法知识,记住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但是即使这样,读英文时也无法做到像中文那样一遍读完就立刻知道句子的意思。
特别是那些英文中的长句子,往往还要借助句子结构分析,慢慢“品味”句子的全部意思。
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带着发现和探索的思维方式来发现这门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抓住这门语言的所表达的西方人的思维特点。
找到我们和他们在语言和思维上的不同,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问题和知识点,就变得非常简单。
我常常对同学们说,要带着东西方的思维差异来学习英语,是对你提高的最好办法。
这一点,上周一个湖北的高二女生直到最后她也没听到实质。
反复的跟我重复,“我觉得,我们老师也不给我们讲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啊,他们就是在做题的时候用知识点做题,你说,我该怎么从知识点的角度提高英语能力呢?”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他们,而是要找到让他们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办法。
我们先从东西方的思维差异来简化一下英语这么学科的学习难度,然后再从标准化考试技术的角度来降低答题的难度。
(英语其实是在学习西方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中英文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各国的语文各有它的表现想法的方法,哪个对哪个不对,这很难说。
总之,凡是能把观念表达得清楚恰当的表达法,都是对的。
It rains用一个假主语,在英文里固然是对的,然而,“下雨了”不用主语,在中文里又何尝不对呢。
所以在想法和表达上,中英文都不同。
例如“孟子”里“白马之白”的“白”字,有可当形容词(adjective),又可当名次(noun),但英文却非说the whiteness of the white horse不可。
反之,“穷人”,“富人”在英文里只要说the poor,the rich,但中文里除“贫民”,“富户”之外,还得说“贫者”,“富者”。
还有,“他怕”这句中文是一点儿也没错,然而在英文里就非加一个链接动词,说He is afraid不可了。
这些都是表现方法上不同的地方。
中英文不仅是表现法不同,有时连“思维”本身也有差别。
这就是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例如:I should think so 句中should 所表达的一种模糊观念,在中文里根本就没有。
要学这个表达方式,首先要学习思维本身。
这要推究于英文里的“客观事实”(fact)和“想像”(fancy)的区别,为要避免把 I think so说的太确定,太客观事实精确,所以才这样说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确的感觉到,西方人在表达方式上,非常量化和精确,一就是一,实事求是。
比如,没有基础,在翻译的时候,常常是0基础。
It is all right和 It would be all right中思维的区别也是如此,第二句说的比第一句委婉,不十分确定。
有许多学生从来不会运用这一类的表达方法,因为语法书从来没有把英文里这种事实和想像的区别交给他们过。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了半天语法,还自认为很努力,结果做题(阅读题、完型题、单选题)的时候,写作的时候,阅读的时候,表达的时候,听力的时候都败下阵来。
因为你根本不会学习英语,你没研究这门语言,你总在背课本上的那些规定,再死记硬背那些单词、短语,理所当然学不好。
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到在英文里所找不出的中文思维。
中文的“试验动作”(tentative action),如“打一打”,“洗一洗”用英文便难以表达,因为英文里虽则偶尔也用 take a look(看一看),have a taste (尝一尝),但通常是没有这种思维的。
我们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很深,对于长幼、尊卑、男女之别,都极其认真,例如“哥哥”,“弟弟”,“表兄”,“堂妹”,“侄儿”,“外甥”,“姑母”,“姨母”,“舅母”,“伯父”,“叔父”,“舅舅”,“姑丈”,这一套,在英文里也无法表达,因为西方人并不把他们分的这样剔透清楚,只囫囵吞枣地用brothers,consins,nephews,aunts,uncles称呼了。
在英文里“妻兄”,“妻弟”,“父兄”,“夫弟”都一律称为brothers-in-law,有时直截了当,只用my wife's brother,her husband's brother,根本不去攀谈什么亲眷本家。
这一点,读者应该明白的是,在语义表达上,西方人更加精确,他们的语言精确客观到你可以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完全不会曲解,更不会让你去猜他讲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英文学习首先应该学习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我们应该学会说:the whiteness of a white horse .....(非:the white of white horse)over sixty..........................(非:sixty more)in three minutes....................(非:three minntes after 或more)the rich............................(不可说:rich people)the poor.............................(不可说:poor people)He is afraid .........................(非:He afraid)He becomes tired.......................(非:He tired)I should think so......................(不可说:I think so)It would be all right..................(不可说:It is all right)以及It rains(非rain already)等等。
我们研究英语语法的目的,就在于学习西方人的这些思维方式和语义。
语法客观性的形式分类及思维方式分类法:要列举语法事实,再从而研究它们,共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传统方法,就是把八大词类逐类研究,先是名词,然后代名词等等;以及每个词类在形式上怎样地变化,例如先学名次阴阳性的变化货单复数的变化,然后是代名词的位的变化或单复数的变化;那么再学形容词、副词的变化和动词的变化等等。
这种方法可以叫做“语法事实的形式和分类法”,凭靠这种方法,我们大都只能学到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变化,抓不到本质。
也就是,这样的语法,是由外而内的,由外表而到涵义,由表达法到内容。
还有一种比较好的看法,便是由内而外,从我们所要表达的思维出发而谈到它的语义表达,即从涵义而到外表。
这样我们把所有语义表达法的语法工具依照它们所表达的思维或观念而分类,如“数和量”,“重量和价值”,“修饰法”,“比较和等级”,“动作时间”,“客观事实和想象”,“关系”等等。
在每一分类之下,我们研究这许多思维方式在英文里是怎样地表达出来。
凡是表达同一类的思维的工具,无论是形容词、副词、代名词、或连词,都放在一起。
所以,在“时间”的意念之下,我们把一切表达时间的方法都拿来研究,其中包括动词的限制,时间副词以及关于时间的连词等等。
在“修饰法”的思维之下,我们把所有各种的“修饰语”同时举出,无论是形容词、副词、名次、无限式或名词,这一种可以叫“意念分类法”,各章依照“思维”或者“思维范畴”加以排列。
同时我们也研究各种词类的转变,不过只以这些转变所帮助表达的思维有关联的为限。
比方说,我们学习He has returned(他已经回来了)这种表达法时,并不是把它当做传统语法书里所谓“之说法,现在完了,第三身,单数”,而是当做表达“情况”的一种方式,并且和表明“动作”的He returned(他回来了)相对照。
He has returned 就和He is at home now(他此刻正在家里)是一个意思,而He returned所表达的思维完全不同了,它是表达“他动身回来了”或“他回转来了”(He took the journey home 或He turned back)这么一个意念的。
照这样子,我们要处处学习怎样去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语法形式。
活的语法:建议在“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基础上的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把一切在语法书里常见的材料都搜罗殆尽,但是还要更近一步,时常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义表达法去的密切的联系。
英文语法这样才得有生气,我们读了也蛮有意思了。
在每一章的思维方式之下,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把一切和语法有关的英文思维方式和表现法都厮混熟了,那么才渐渐地可以学会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语义。
就好像他们用他们的母语讲出来的一样。
说什么,怎么说:各位已经学过了六年的英文,对于“词类”以及词的形式、关系,如单数、复数、主语和述语等等,大概都已经懂得一些了。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不同的形式和关系做一番更普遍的研究,这就叫做英文语法的研究。
你们总该听见人家说过,语法这么攻克是艰深枯燥的吧,其实不然。
加入学习的不得法,加入单去记那些规则和界定,那当然是艰深枯燥了。
加入把那许多活的成语和表现形式拿来研究,再看看我们的一个个思维(idea),在英国人是如何地表达,这样绝不会觉得是艰深或者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