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审视及传承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审视及传承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及传承发展摘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世代形成和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固然有其精华,有其糟粕。

正确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价值和负价值,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审视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演变中,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历史环境的作用下逐渐积淀成的文化成果。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演化的历史,也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当今时代,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

本文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的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语言、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

其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且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思想观念文化,它对其它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影响和导向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正价值,同时也有一些缺陷与弊端,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负价值和消极影响。

我们应全面看待、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但总的来讲,其正价值占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规避其对我国文明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我们仍然要继续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价值。

2.1.1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体现。

珍惜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是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和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

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1.2 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及综合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精神资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政治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2.1.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明社会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如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道德标准,“忠恕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抱负等都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适当帮助解决商品社会中的社会道德、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等问题,对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也有一定的意义。

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

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弘扬优秀传统。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特别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对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负价值,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2.2.1 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工商众则国贫”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形成了以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铁制工具和简单畜力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不可阻断的依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和生存所需物品之间的矛盾,把人牢牢的限制在了农业生产之中。

同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富足安康,也极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在生活中有绝对地位,工商业、手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经济成分都被历代统治者所排斥。

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成分不但包括基础的农业生产,更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贸易等等产业成分,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是有限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2.2 “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的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

比如商鞅“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

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2.2.3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的传统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的负面影响中国几千年封闭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农业社会,长期以宗法、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的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崇尚权威、排斥变革创新的保守的思想习惯,阻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文化孤立发展,形成了封闭和保守的文化和华夏中心论。

这虽然有效的抵制了异质文化的冲击,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但也造成了封建社会长时期的停滞不前。

“述而不作”,不愿变革,这同现代社会不断探索未知,讲求创造与革新的精神格格不入,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与要求相冲突。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批判地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传统文化中的局限性,继承、改造、发展民族的新文化。

2.2.4“重礼治,轻法治”的传统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中心,重礼治,轻法治。

礼治即人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人治”代替了“法治”,从而使社会不能实现民主化,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倾向。

这种传统使中国成为了礼仪之邦,使我们的民族成了具有强烈意识的民族,但也使我家迟迟不能进入“法治”社会。

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

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贯彻执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涤荡腐朽落后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配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主旋律。

一是绝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二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积极主动地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同时也应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监管力度,使文化市场的各类竞争规范、有序。

三是要回归传统,发掘并整合历史资源,找到与现代化相契合之处,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有选择性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整合利用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赋予产品无形文化潜质的附加值,发掘特色文化载体。

四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提升传统文化,保持特色并不断创新。

坚定不移的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反对和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对我国传统文化应该有选择地接受,批判地继承,理性地审视其价值,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以更好地推动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及发展。

参考文献[1] 欧阳西子.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3(6).[2] 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3] 胡银银,张艳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2).[4] 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34).[5]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6] 高贵和.论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借鉴[d].合肥:安徽大学,2010.[7] 栾英.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 王晓梅,贾英健.当代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07(3).[9] 王爱民.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增刊),2002(1).[10]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1]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4] 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