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国防动员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期间。
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战争动员进入全面发展期间。
尤其是20世纪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该时期战争动员的特点:一是动员的规模空前。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1亿人。
其中,德国为1700万人,日本近1000万人,苏联1136万人,美国1212.3万人,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
二是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部纳入了战争动员范围,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纳入了战时轨道,使得整个战争动员体系日趋完备,“综合动员”的性质日益明显。
三是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
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地实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动员,已成为参战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是动员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参战国纷纷建立或改组了战争动员机构,对战争动员实施统一的领导,如美国设立了战时资源委员会,法、德等国也分别设立了类似的专门机构。
与此同时,战争动员法规日臻完善。
如德国的《战时授权法案》、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英国的《紧急全权国防法案》、法国的《总动员法》和苏联的《关于战时状态法令》等,对动员的基本和重大事项都做出了规定。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多次战争动员活动。
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毛泽东关于动员和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员,为壮大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动员。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全面抗战的总动员局面。
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次局部战争的作战中,都进行类不同规模的战争动员。
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全国深入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在全国迅速进行了200多万民兵、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和医务、通信人员担负战争勤务。
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的捐献运动,共捐献了人民币5.56亿元。
为保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防的地位与作用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
因此,国防动员在保障赢得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身份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为遏制战争爆发并夺取战争胜利积聚强大的战争力量,是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与任务。
这是因为,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任何不具备强大实力的国家,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战争动员不仅能够通过平时的准备,为战争实施积聚强大的战争潜力,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平战转换机制,使这种潜力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化为实力,从而为保障战争胜利奠定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使人们不得不把战争的爆发作为降服战争这个恶魔的重大步骤予以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动员积聚的巨大能量同样是战略家们所倚重和借助的力量。
另外战争动员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实践中,有许多国家通过积聚力量和显示使用力量的决心,有效地制止了战争的爆发。
2、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国防动员的最初功能是应对战争的需要,但现代条件下,随着各种灾难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以把国防动员的功能予以拓展,让他同样可以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
因此,当国家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国防动员活动可以凭借自身的准备和特有的机制,使国家或地区在需要时进入一定的应急状态,动员国家、军队和社会的一定力量,抗御自然灾害、处置自然和人为的事故与灾难,使国家和社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国防动员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在和平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于军于民均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时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对国防建设不可能有很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
要用有限的国防经费,获得尽可能强的国防力量,其有效办法是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
这样,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万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一)国防动员的分类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1.总动员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
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
总动员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全面性。
二是彻底性。
三是持续性。
2.局部动员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的动员。
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
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
二是不稳定性。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二)动员的内容1.人民武装动员是国家将后备力量充实到军队,使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是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从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按动员计划进行扩编,达到齐装满员。
后备兵员动员,是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现服役的活动。
预备役部队动员,是指预备役部队建制转服现役的活动,是战时快速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兵动员,主要是指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
2.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进行的活动。
主要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和劳动力动员。
工业动员,是指国家调整和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增加武器装备及战争需要的其他工业产品量的活动。
农业动员。
是指国家调整和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维护农业设施,增加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国家购置量,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
贸易动员,是指国家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战时管理体制和战时贸易政策,控制商品流通和流向,以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措和分配资金、维持财政金融秩序的活动。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设备、资料及成果进行的活动。
医疗卫生动员,是指统一调度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药卫生的需要进行的活动。
劳动力动员,是指国家统一调配和使用劳动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武装力量扩编、军工生产及其他领域对人力的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
主要包括:人防预警动员、群众防护动员、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
(四)交通备战动员交通备战动员是指国家统一管制各种交通线路、设施和工具和通信系统,组织和调动交通、通信专业力量为战争服务的活动。
包括交通运输动员和通信动员。
6.政治动员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通常按照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和落实动员计划等步骤进行。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
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
我国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国家主席名义发布。
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
四、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其内容主要包括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国防法规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增强国防观念和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国防教育以全民为对象,重点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力量编成人员和青年学生。
我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的法律依据。
国防教育在国家发布动员令后,进一步转化为战时政治动员。
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思考题:1、什么是国防动员?2、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有那些?4、人民武装动员包括那些内容?5、国防动员组织实施的步骤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