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水族.

少数民族-水族.


水族建筑
水族聚居区大多是“聚族而居”,同血缘村 寨毗连。散居、杂居地区这种状况不大明显。 村寨多依山傍水,四周多修竹古树,寨内村 脚多鱼塘,房头屋后,地角篱边喜植果木。 房屋多用杉、松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 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
水族的建筑
水族传统的居住建筑有两种形式,一是木结构的干栏式, 另一种是砖或木石结构的硬山搁檩式。
语言与文字
水书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水语支 。水族先民曾创制 过自己的文字,称 为“水书”
水族服饰
水族善于纺织、染布服装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 半长衫或长衫,崇尚黑色和藏青色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 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 穿绣青布鞋。 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 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 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
水族斗角舞
斗角舞在过节、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都可以跳。尤其是秧苗拔节抽穗后,由舞队有威 望的头人摘一稻穗在芦笙上,表示“芦笙吹涨了谷穗”,用舞蹈迎接丰收年。斗角舞 对耕牛嬉戏、打闹的形象化表达,正是表现了水族人对牛的感情,实际也是一种耕作 文明的体现。
芦笙舞
铜 鼓 舞
斗角舞
水族的音乐
水族民歌按其形式可分为单歌、双 歌、蔸歌、调歌、诘歌等;按其内 容则可分为古歌、颂歌、风俗歌、 酒歌、情歌等类别。 水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 芦笙、胡琴、唢呐等。最具民族特 色的要数铜鼓。
水族的起源
•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 桂边境迁移;
• 隋唐时统称“溪峒蛮”;
• 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
• 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 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
•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 部落,

水族传统文化
水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一个具有悠久 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
水族的舞蹈
01 02 03
水族芦笙舞
农历九月的水族年,是芦笙舞最活跃的日子。芦笙舞通常与铜鼓舞、斗角舞共同活动。 芦笙队一般由5只高低音不同的芦笙和7只低音芒筒组成,男子在前边吹边舞,女子手 持花手帕于后相随而舞。动作多模拟行船、骑马、射猎或水牛滚塘等,动作特点粗犷、 慓悍;开胯、挺胸、全身剧烈抖动。
水族的剪纸
水族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剪纸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 吉祥的龙、凤、麒麟、梅花鹿, 也有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造 型千姿百态,生动别致,栩栩 如生 。
水族名称的由来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其“水”,是民族自 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 “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水家 苗”“水家”的汉称。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民族愿,国务 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
人口40多万,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 、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 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2、三都风味酸
三都风味酸包括辣椒酸、笋酸、鱼 酸、虾酸、臭酸、及各种盐酸等, 其中辣椒酸是采用鲜红辣椒洗净后 ,掺少许生姜打磨成辣浆装进入土 制坛中,再加少许甜酒,外封坛盖 ,并加放坛盘水密封。其色红味酸 ,略带甘甜。其既可生吃,也可作 炒菜佐料、熟煮酸汤和制作凉伴, 还可以冲水解渴,可防治中署和健 胃消食。
伴娘 嫁妆
陪酒
水族的葬礼
水族一般实行土葬,死者临终时, 家人必须守侯身旁,一旦咽气,立 即放铁炮或鸣放火药枪三响。家人 立即奔赴亲戚家“报丧”。死者入 棺前,家人要给其进行梳洗净身, 并把一小块银子烧热后放在死者的 口中或手中。净身后,穿好寿衣才 能入棺。择吉日方可下葬水族
水族的民间工艺
水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 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其中刺绣、染织和雕 刻最为有名。
水族的婚礼
水族婚姻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 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自由恋爱定的情后, 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 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去女家“吃小酒” 认亲。过后才举办婚礼,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 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 情。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 娘家住。
水族饮食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食,此外,水族 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 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
1、鱼包韭菜:
传统的最珍贵的莱肴则是鱼包韭菜, 它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含有祭祀祖先 的特殊意义。相传很久以前,瘟疫蔓 延,水族祖先上山采了9种药材,放进 鱼肚里蒸了食用,结果避免了瘟疫。 后来9种药材逐渐失传,采用韭菜(谐 音)代替,象征9种药材,从此世代相 传,鱼包韭菜就成了端节的特殊名菜 。吃鱼包韭菜,一是怀念祖先,二是 互祝健康愉快
水族铜鼓舞
因“以击铜鼓而舞”得名,是水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以贵州省三都水 族自治县的都江为中心的广大水族地区。闲暇或节庆,跳铜鼓舞是当地青年男女主要 的娱乐内容,舞蹈以其古朴拙实的风貌,雄健粗矿的舞姿,反映出水族人民历史上执 戈保卫部落安全的英雄气概以及庆贺栽插,收割、丰收、胜利等多种内容。
水族
季星彤 刘安雅 龚徵羽 王悦 2015年3月14日
水族,自称rensui即sui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三 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都匀市、榕江县、雷山县、从江县 、丹寨县、福泉县等,广西省的融安、南丹、宜山、环江、河池、都 安、来宾,云南省的富水县古敢水族乡、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 量水族人居住。贵州三都水族绝大部分的老人说祖先来自江西省(有 的说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书,根源上只能来自中原地带, 一般认为sui为睢水,主要通过历史上号称“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转 向它地“骆越”区域。现在,水族的文字水书成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 石,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