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须注重植物配置淡妆浓抹各相宜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植物体是有生命的活体,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大自然的美,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
园林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如果处理得好,可互为因借、相得益彰。
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关系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为植物提供基址、改善局部小气候。
建筑的外环境、天井、屋顶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同时,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园林建筑对植物造景起到背景、框景、夹景的作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为绘,加“海棠春坞”一景,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以白粉墙为背景,使这一粉壁小景充满诗情画意;各种门、窗、洞对植物起到框景、夹景的作用,形成“尺幅窗”和“无心画”,和植物一起组成优美的构图。
园林建筑、匾额、题咏、碑刻和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匾额、题咏、碑刻等文学艺术是园林建筑空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它们和植物共同组成的景观中,蕴含着园林主题和意境。
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所起的作用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主题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植物配置软化建筑的硬质线条,打破建筑的生硬感觉,丰富建筑物构图,建筑物的线条往往较“单调、平直、呆板”植物的枝干则娜娜多姿,用“柔软、曲折”的线条打破建筑的“平直、机械”的线条,可使建筑物景色丰富多变。
植物协调建筑物使其和环境相宜,建筑周围植物配置往往要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风格、类型、功能的建筑及其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类型多样,形式灵活,建筑旁的植物配置应和建筑的风格协调统一,不同类型、功能建筑,建筑的不同部位要求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以衬托建筑、协调和丰富建筑物构图,赋予建筑以时间季候感。
同时,亦应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含义,以及植物和建筑及整个环境条件的协调性。
不同风格建筑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史家建筑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天坛、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了反映帝王的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权利,宫殿建筑群具有体量宏大、雕粱画栋、色彩浓重、金璧辉煌、布局严整、等级分明的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青檀、七叶树、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行规则式种植。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小巧玲现、精雕细琢,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建筑以粉墙、灰瓦、栗柱为特色,用于显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
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隅处植松、竹、梅等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的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思想境界。
寺院、陵园建筑植物配主要体现其庄严肃穆的场景,多用白皮松、油松、圆柏、国槐、七叶树、银杏,且多列植和对植于建筑前。
现代建筑的植物配置现代建筑造型较灵活,形式多样。
因此,树种选择范围较宽,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云杉、雪松、龙柏、合欢、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迎春、连翘、榆叶梅等都可选择。
栽植形式亦多样。
欧洲风格建筑的植物配置一般多行耐修剪、整形树种,如圆柏、侧柏、冬青、枸骨等,修剪造型时应和整个建筑的造型相协调。
不同建筑单体的植物配置公园的入口和大门的植物配置,入口和大门是园林的第一通道,多按排一些服务性设施,如售票处、小卖部、等侯亭廊等。
入口和大门的形式多样,因此。
其植物配置应随着不同性质、形式的入口和大门而异,要求和入口、大门的功能氛围相协调。
常见的入门和大门的形式有门亭、牌坊、园门和隐壁等。
植物配置起着软化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增加景深、扩大视野、延伸空间的作用。
亭的植物配置园林中亭的类型多样,植物配置应和其造型和功效取得协调和统一。
从亭的结构、造型、主题上考虑,植物选择应和其取得一致,如亭的攒尖较尖、挺拔、俊秀,应选择圆锥形、圆柱形植物,如枫香、毛竹、圆柏、侧柏等竖线条村为主,如“竹栖云径”三株老枫香和碑亭,形成高低错落的对比,从亭的主题上考虑。
应选择能充分体现其主曲的植物。
从功效上考虑,碑亭、路亭,是游人多且较集中的地方,植物配置除考虑其碑文的含义外,主要考虑遮荫和艺术构图的问题。
花亭多选择和其题名相符的花木。
茶室周围植物配置应选择色彩较浓艳的花灌木,如南方茶室前多植桂花,九月桂花飘香、香气宜人。
水榭前植物配置多选择水生、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如荷、睡莲,耐水湿植物如水杉、池杉、水松、旱柳、垂柳、白腊、柽柳、丝棉木、花叶芦竹等。
公园管理、厕所等建筑的植物配置公园管理、厕所等观赏价值不大的建筑。
不宜选择香花植物,而选择竹、珊瑚树、藤木等较合适。
且观赏价值不大的服务性建筑应具有一定的指示物,如厕所的通气窗、路边的指示牌等。
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建筑背阴面的植物配置建筑的背阴面离建筑的距离和太阳的入射角度有关系。
如北京地区,阴影长L,建筑高H,(中午时测定)夏至时,L=10.4H,春秋分门。
L=0.9H),冬至时L=2.3H83.2H.应选择耐荫植物并根据植物耐荫力的大小决定距离建筑的远近,耐荫植物有:罗汉松、花柏、云杉、冷杉、建柏、红豆衫、紫杉、山茶、桅子花、南天竹、珍珠梅、海桐、珊瑚树、大叶黄杨、蚊母树、迎春、十大功劳、常春藤、玉簪、八仙花、早热木、沿阶草等。
建筑前植物配置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和艺术手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一花一草一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在园林空间中,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
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
近来广场色块风、木兰科植物风,一定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应谨慎对待。
2.重视植物多样性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3.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自然界植物并不都是群生的,也有孤生的。
园林植物配置就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可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4.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
5.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许多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很得宠。
但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
总之,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
但应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
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常用的配置植物的艺术手法有: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
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有的有一种动势。
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它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起伏和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
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背景树一般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宜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
5.色彩和季相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
将叶色、花色进行分级,有助于组织优美的植物色彩构图。
在同一个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
因为树木的花期或色叶变化期,一般只能持续一两个月,往往会出现偏枯偏荣的现象。
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
植物配置强调丰富多彩和生物多样性,合理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配置,创造优美景观,既做到充分绿化、美化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植物景观知识。
广场植物配置原则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客厅”美誉。
但是在城市园林景观广场建设中,不少项目园林工程和景观工程规划时,盲目追求大尺度、大色块,只重视绿化、美化效果,而忽视了植物的生态效应。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所用植物品种雷同,导致景观工程缺乏个性;植物色彩单一,多为绿色;植物功能单一,只重视植物的观赏性,忽略了其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空间利用率低,如单纯铺设草坪等。
当前,城市广场绿化设计常用手法有三种:首先,广场草坪,是广场绿化设计运用最普遍的手法之一。
它能净化空气,防暑降温,吸附尘土,减弱噪音。
用于广场草坪的草本植物主要有地毯草、钝叶草、野牛草、结缕草、剪股颖等。
这些草类一般都适应性强,易成活,草紧贴地面,可有效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而且,草坪在广场中可以形成通风道,利于降温。
广场草坪空间可形成开阔的视野,能增加景深和层次感,并充分衬托广场形态美。
其次,广场花架,也称绿廊。
一般在小型休闲广场的边缘进行布置,发挥点缀作用,也可以提供休憩、遮阴场所。
用花架联系空间,可使空间变化趋于多样化,避免单一。
第三,广场花坛。
花坛在各种绿化空间都可能出现,因其布局灵活、占地面积可大可小、装饰性强,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中应用颇多。
其基本形式有花带式、花台式、花篮式等,一般要高出地面0.5米至1米。
适当的广场花坛可以丰富广场平面和立面形态,使景观更为丰富。
花坛不仅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喷泉、水池、雕塑等结合,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发挥限定、引导等作用外,由于自身优美的造型或独特的排列组合方式,也成为视觉焦点。
广场植物配置是广场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植物配置,即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以及植物与其他要素,如铺装、水景等相互间的整体设计。
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反复平衡各部分的位置及尺度,使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生态轨迹落实到广场绿化设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