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盐工艺RO流程

除盐工艺RO流程

第3节 反渗透技术
一、概述 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的比较
1
2
3
RO和UF的不同
4
5
二、渗透与渗透压
一种溶剂可通过半透膜进入另一种溶 液,或者是从一种稀溶液进入到一种比较 浓的溶液,这种现象叫~。
1748年,法国物理学家J.A.Nollet首次 发现渗透现象。
1830年,法国生物学家R.J.Henri Dutrochet 第一次对渗透现象进行半定量研究,并将渗透 现象命名为osmosis。
45
RO 图示
进料水供应
水源:地表/下水,废水 水质参数,水温变化
335
220
670
9180
27
0.073
670
1)指以5000ppmNaCl溶液作为原液,脱盐率达92-96%时的透水率。
41
五、反渗透系统的布置形式
用于回收率(淡水产量与原水进水量的比值) 50%以下的工艺。
42
2)循环式,可提高水的回收率,但出水水 质下降。
3)多段式,即多级串联。用两极串联可将 回收率提高到70-75%,用三级串联可提 高到80-85%。


渗透压:维持渗透平衡所施
加的压力
p< π 纯水 p= π 平衡 p> π 纯水
溶液 渗透 溶液 反渗透
10
稀溶液中渗透压的Vant Hoff方程: π=iCRT
式中:C——溶质浓度。 发表于1885年。 测定溶剂吸引溶液的引力。
实现反渗透具备: 1. 选择性半途膜, 2. P>π 。
12
26
27
优点:可以拆开清洗,换膜方便 缺点:结构复杂,不能反冲洗
28
(2)管式
内压式:膜涂在管内,料液由管内走; 外压式:膜涂在管外,料液由管外间隙走。
内压管式:
料液
多孔管 膜
外压管式:
料液
30
优点:低能耗,结构牢固,紧凑 缺点:不容易清洗,不能反冲洗
31
(3)卷式
优点: ①单位体积中膜的表面积大; 缺点:①料液含悬浮固体时不适宜;②料液流
膜表面
H2O H2O
Na+Cl- H2O Na+Cl- H2O
H2O H2O H2O H2O
H2O H2O H2O
Na+Cl- H2O Na+Cl- H2O Na+Cl- H2O H2O H2O
膜表面
临界孔径
23
四、反渗透装置
膜组件、泵和各种仪表、管路
膜组件:将膜以某种形式组装在一 个基本单元设备内,在外压作用下,能 实现对溶质与溶剂的分离的单元设备。
索里拉金提出,膜表面具有亲水性,能 选择性地吸水,形成1个水分子厚的纯水层, 而排斥溶质。施加压力时,优先吸附的纯 水膜中的水不断通过膜,盐类则被膜排斥, 化合价越高排斥越远。
压力
H2O H2O
主体溶液
界面
H2O H2O H2O H2O
Na+ClNa+Cl-
Na+ClNa+ClNa+ClH2O
多孔膜
适于中小容量 规模;已商业 化
适于中小容量 规模。已商业 化
膜的堆积密度大,结构紧凑; 可使用强度好的平板膜; 价格低廉
膜的堆积密度大;制作工艺和技术较复杂,
密封较困难;
适于大容量规
易堵塞,不易清洗;
模;已商业化
不宜在高压下操作
制作工艺和技术复杂; 易堵塞,清洗不易
氢键理论
里德(Reid)提出,盐水中的水与CA 膜上的羰基的氧原子形成氢键,即形成 结合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一连串 的氢键断裂与形成而不断移位,直到流 到膜外,源源不断地流出淡水。
水分子逐渐从膜面进入膜内,最后透过膜;溶质通过高分子链间空穴, 以空穴型扩散透过膜。
选择性吸附-毛细流动理论
均质膜
非对称性膜
微孔对称性膜
16
17
复合膜
高压海水淡化RO膜的结构
海水
超薄脱盐层 交联芳香族聚酰胺 0.3um
支撑层 聚砜,45um
0.5um
RO膜截面图 (UHR-FE SEM) 产品水
基Ba层se Fabric 无No纺n-w布1o0v0e聚unm酯Po层lyes,1te0r 0um
19
(2)透过机理
动路线短;③压力消耗高。
33
(4)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装置 杜邦公司提出。
中空纤维
高压原水
淡水 浓水
37
优点: ①装填密度高,可达16000~30000m2/ m3,
组件可小型化; ②膜不需支撑材料,可受压而不破裂。
缺点: ①膜面去污困难,料液预处理严格; ②膜损坏无法更换。
类 型 板 框 式
管式
螺旋 卷式
中空 纤维 式
各反渗透装置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缺点
使用状况
结构紧凑、简单、牢固、能承 受高压;可使用强度较高的平 板膜;性能稳定,工艺简便
装置成本高,流动状态 不良,浓差极化严重; 易堵塞,不易清洗,膜 的堆积密度较小
膜容易清洗和更换;原水流动 状态好,压力损失较小,耐较 装置成本高; 高压力;能处理含有悬浮物的、 管口密封较困难; 粘度高的,或者能析出固体等 膜的堆积密度小 易堵塞流水通道的液体
适于大容量规 模;已商业化
40
各种反渗透装置的特点比较
类型
板框式
内压管 式
外压管 式
螺旋卷 式
中空纤 维式
膜堆积密度 (m2/m3)
492 328
328
656
操作压力 (kg/cm2)
56 56
70
56
透水率1) (m3/(m2·d)
) 1.00
1.00
0.61
1.00
单位体积的透 水量
(m3/(m3·d)) 502
1867年,德国生物化学家M.Traube制出了 真正的半透膜。
1877年,德国植物学家W.Pfeffer对蔗糖 的渗透压进行了广泛的定量测定测定。
7
硫氰化铜沉积多孔
磁筒上所形成的半
透膜
8
渗透到半透膜的两侧出现一定的压力差 时才停止。这个压力差称为渗透压π。
渗透平衡:膜两侧水分子的渗

透速度相等
对优质反渗透装置的要求: ①能为膜提供合适的支撑; ②处理液在膜上均布; ③最小能耗,提供良好的流状; ④膜的装填密度高; ⑤易拆卸更换和组装; ⑥安全可靠; ⑦泄漏能从压力变化上发现; ⑧建造、维护和修理方便。
25
(1)板框式 构造:多孔板两面+反渗透膜。 流程: 特点:耐高压,占地大,易浓差极化。
13
三、膜及其透过机理
(1)膜材料、膜分类及其结构 常用:醋酸纤维素(CA)膜和芳香族聚酰 胺膜。 性能要求: 透水量大,脱盐率高; 机械强度好,多孔支撑层的压实作用小; 化学稳定,耐酸、碱和微生物 结构均匀,使用寿命长,性能衰降慢; 制膜容易,价格便宜,原料充足。
15
从结构可分为均质膜、非对称膜、复合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