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及对策建议
宜宾县课题调研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保持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项长期性和艰巨性任务,也是宜宾县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宜宾县城乡发展的现状
宜宾县地处盆周山区,是100万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困难县,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46.38亿元,同比增长34.3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735元,同比增加1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8元,同比增加650元。
城乡建设稳步发展。
全县共有26个乡镇,建制镇规划编制率达90%、镇乡一般集镇规划编制率达60%,其中省级试点镇5个、市级试点镇2个。
5个省级试点镇中观音镇开发工作启动较早,目前人口已达到1.5万左右;白花、蕨溪2个镇是省重点试点镇,近几年年开发量在1―2万平方米左右。
2005年—2007年,全县投入约1.42亿元实施道路硬化、供排水管网等工程改造城乡环境,城乡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有赶集场镇57个,现有城镇总人口约21.5
万人,城镇化率21.40%,城镇总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已规划城北工业园区2.23平方公里,正在编制高捷园、孔滩园等工业园区,城北工业园区目前入驻企业7户、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开发住宅小区5个、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入驻了县二中学校、占地0.1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同时,市政道路、公共绿地等建设初见成效。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产业培育成效明显,粮油、生猪、油樟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险水库整治、长治水保、天然林保护等项目顺利实施。
特别是喜捷镇新联村“路、水、产业”齐推进,已初具“省级丘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雏形。
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永兴莲藕、双龙花椒、合什海椒、双谊芽菜、王场渔业等不断发展,肉兔、蚕桑两大骨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07年,新增蚕桑种植面积11207亩、同比增长94.3%,新增肉兔出笼100万只、同比增长22%,实现劳务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22.69%,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7%、同比提高3.39个百分点,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3户、专合组织20个,20户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78.7%。
二、宜宾县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宜宾县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县城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各乡镇发展不平衡。
宜宾县财力非常有限,是“吃饭财政”,乡镇财政压力更大,财源更为匮乏,仅能保障政府机构运转,用于发展城乡经济的资金不足,特别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农业生产很大层面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
同时,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县城柏溪比其他乡镇经济发展更快,南大片区与东大片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商州、龙池等地理条件较差的乡镇经济也发展滞后。
二是城镇化进程偏慢,城乡差距和矛盾较大。
城镇建设还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落后,使县域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由于长期以来对城乡政策实施以及资金投入不平衡,城乡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农村发展远落
后于城镇。
宜宾县为农业大县,农村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2倍多,农民看病难、读书难、就医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据统计,全县因患严重疾病和遭受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的人数约5万人。
城乡差距明显,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宜宾县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民、简单地变农民为市民,也不是单纯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大规模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而是要使现在的农业人口参加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要用好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着力发展粮油、畜牧(生猪、肉兔)、林竹(竹木、油樟、蚕桑)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大项目辐射区域后勤供给保障能力。
要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以打造喜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支持乡镇龙头企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继续支持汇宝食品、天蚕丝绸等现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强力推进龙头企业向集群化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互动。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项目和资金上,重点扶持运作规范、带动面宽、维护农民利益好的重点示范协会和与协会紧密联系的支柱产业。
三是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
注重抓好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品向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特色经济转变,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以打造“百万元”村为抓手,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
要加大农村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开展劳
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着力培养新型农民群体,要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资等问题。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要求,大力改善全县交通网络,着力改造现有公路道路,切实提高全县交通水平,要进一步加强道路养护,不断健全“建、管、养、运”一体化道路管理体制,保障道路畅通,进一步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镇品位,加快县城旧城区道路改造,推动县城、重点城镇、一般集镇体系梯级协调发展,以省、市级示范小城镇为重点,以一般集镇为纽带,大力发展建筑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快乡镇场镇建设。
要统筹城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实施节水灌溉、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等农综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行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池建设,切实改变农村生产力要素配置落后的现状。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要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理念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救助体制和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要加大对社会救助投入,健全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和社会救助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关注下岗失业困难职工家庭,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低保,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要大力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对因病、灾害等因素致贫
的农村家庭实施救助,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要特别注意挖掘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捐赠活动,充分调动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赠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逐步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应急性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农村,要统筹好城乡发展,就必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要切实解决对“三农”的信贷投放与“三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鼓励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和重点建设工程的资金支持。
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积极稳妥发展规模经营。
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调整农村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油、林竹、果蔬、茶桑、烤烟、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和生猪、白鹅、肉兔、黑山羊等优势特色畜禽,加快建成一批专业村、专业社和特色农产品基地。
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用现代科技和服务体系改造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及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农机社会化等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