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2城市群空间组织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序列完善,目前已形成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特大城市上海,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本区城市体系的核心和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层次包括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历史上曾先后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现在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层次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等大中城市·第四层次为南通、镇江、湖州、嘉兴等中小城市
·第五层次为其它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城市群空间的道路组织·核心区的网络结构和对外辐射轴尚未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最大的
特征是网络结构的形成。
以交
通网络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
的通达性仍然有待提高,还不
能实现城城直接互通,大多数
城市的过境流都必须穿城而过,
最大交通时距超过14小时,最
大空间距离662km(扬州—舟
山)环度和连通性是衡量交通
体系网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
空间节点与空间轴
•长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具有5级结构的空间节点体系,共有建
制镇以上的1128个重要节点。
形成了3级重要空间发展轴带,
一级轴带1条、二级轴带3条、
三级轴带4条。
空间发展轴都呈
辐射状排列(表4)。
2.2 专
业化的产业集聚单元长江三角
洲的产业活动呈现日益向特定
空间集聚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
向四类区域空间集中:高新技
术产业园区、轴状产业带、制
造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企业集群区。
3产业发展与就业
•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它吸引了许多全球著名的技术公司来这里投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其中以上海、苏州、无锡发展较快,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服务经济定位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
这一时期制造产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
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占据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大有发展迅猛的趋势,这也表明产业的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经济板块图
4、长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
1、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
地位。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
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
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
过60%
的基础。
2、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
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
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
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
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5、长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
⑴土地利用
①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
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表现为耕
地数量持续减少和建设用地(包
括交通和城镇工矿) 和池塘快速
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
动趋势。
②从类型转移上看,减少的耕地主
要流向城镇居民用地、池塘和
林地;林地增加部分主要来自耕
地和园地;增加的池塘面积主要
来自水田和滩涂滩地。
③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和建设用地而言,长江三角洲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 倍以上,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江至上海和上海至杭州沿线地区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长江以北和浙江西北的大部分的低山丘陵区较低。
④近15年来,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幅度,建设用地的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偏移,而耕地重心的偏移总体上呈现往复波动趋势。
⑤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⑵区域空间管制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
•1996年国家提出“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并建立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及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等合作组织
•1997年,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6、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⑴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分
依次为南京、杭州、宁波、上
海、常州、苏州、无锡、扬州。
上海尽管基础设施最为完善,
生态安全水平最高,但人均耕
地面积很少,影响了对农业生
产的服务,故总体得分排在了
第三。
苏州的生态安全在八城
市中排在最后,这一问题值得
关注,应当从卫生体系建设、
保护饮用水源、提高城市就业
率等来着手解决。
•⑵环境保护
长三角城市群发出环境保护宣言: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
观念
在此次发出的长三角环保宣言中,明确将共同构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共同制订区域环境保护防范体系标准,“把住源头,形成合力”。
并且共同推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大力实施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管理、土壤污染治理等联防联控联治,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信息(包括重大环境事件)通报机制、污染整治工作协作机制,共享环境监测信息,环评会商交流,共御环境风险。
此次宣言特别提出,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共同打造“绿色长三角”。
建设区域环保科技交流平台,共同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环境保护模式,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概述
•经济上形成了高新技术聚集区,服务性产业聚集区。
•结构上形成了3条重要的空间发展轴带。
•交通体系上成之字形路网,但是由于这种交通路线,城市城市之间不能直接到达,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利用上城市建设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耕地趋于减少的趋势,水田和洼地有稍微的波动。
•就业方面,由于三角地区的工厂较多,需要的人力比较大,为本地和外来人员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消费。
•生态环境方面,上海做的比较好,注重绿化,减少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