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继上一学期,我校英语教研组的课题“帮助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方法研究”这一区级课题完满结题后,我组的新课题题《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又获得了省的立项,为保证试验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准备阶段一、成立课题试验小组,明确分工。

自本课题获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立项以来,我校英语教研组立刻组织力量,召开课题试验小组成员会议,再次明确分工。

具体分工如下:组长:莫凤仪,负责课题的全面试验工作。

组员:李结青、蒙娜、何燕玲。

分别主要负责高、中、低年级的课题试验工作。

二、选定子课题,成立课题试验对比班级,明确试验方法、思路。

根据本课题的预期设想,我们确定第一阶段的试验主要围绕“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这一目的进行;第二阶段的试验主要围绕“内化跨文化意识进行语言交际的优越性”来进行;第三阶段围绕“跨文化意识形成后对小学英语学习的反作用”来进行试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实验对比法进行试验,所以成立课题试验小组后应立刻确定对比班级。

在这一课题的实验中,我们把全校的22个教学班分为两个部分:一至六年级的1班和2班两个班为试验班,其它的年级的3班或3、4班为非试验班。

三、更新试验班级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为试验工作作准备。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根本。

所以,我组早在上一个学期就围绕这一课题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了解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现状、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等教育科研论著,为下一阶段的课题实验工作做好理论铺垫。

小学生跨文化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所以,在本课题研究开展之初,我组就组组织教师对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具体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根据这些内容的特点而把它们分到每一个年级的学习中去,让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得心应手。

这一切使课题研究组的教师在实验进行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在课题研究的进行中时刻都有理论的指导来开展课题的试验工作。

同时,组织教师随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教育教学新动态,充实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更好地开展试验工作做好一切准备。

实验阶段本课题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个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试验阶段分三个部分开展研究工作:A、课堂教学途径;B、环境渲染途径;C、课外拓展途径。

具体做法:A、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全英教学,创设无母语课堂,给学生一个纯英语的语言环境,用这一环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逐渐产生一种身处其境的感觉。

这是一种潜意识作用法,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并要求实验教师在试验班的教学中除把教材内的跨文化内容进行渗透外,还要把试验前所归纳的各个年级要求掌握的跨文化内容也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外语学习和外国文化的学习中同步提高。

要求实验教师上好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汇报课及研讨课,经过集体备课等环节初步小结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试验班及非试验班进行对比,收集有关的资料及数据,形成理论。

B、环境可以育人。

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当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这一因素来进行跨文化内容的渗透。

我们要求试验班内通过图片张贴等方式,在校园内进行广播、板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气氛和环境的渲染,让学生在耳闻目染之中了解跨文化的具体内容,从而逐渐融入,在无意中把这些东西掌握并内化。

C、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张学生开展各种“发现之旅”活动,即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渠道的阅读及资料查阅,让其发现更多的外国文化,丰富其跨文化学习的内容,并采取课外发现,课堂体现的手段,让学生把所发现的知识进行“资源共享”。

(这一阶段的内容将贯穿整个试验过程。

)2、第二个阶段:“内化跨文化意识,体现语言交际的优越性”这一阶段的试验分四个部分进行研究:A、继续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工作;B、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有跨文化内容的铺垫下进行大方得体的交际活动;C、为学生的语言交际创设学生舞台;D、数据收集及分析。

具体做法:A、继续按第一阶段的做法进行跨文化内容的渗透;B、改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试验班的教学中运用“情景导入——情景呈现——情景理解——情景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景中融入对话,在情景中理解对话,在情景中运用对话,并在运用中体现学生对对话理解的水平。

通过这一个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大方得体的交际活动;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上好每一节试验课,收集教案,进行评估,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更容易使学生敢于大胆交流,适当表达的教学和活动的形式。

B、为了全面了解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在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及运用情况,在这一阶段我们将为学习者创设大量的表演机会: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设立“I CAN”擂台,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机会进行交际活动;此外,还将组织全校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答辨比赛等竞赛活动。

C、收集各项活动及竞赛的资料,进行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开展调查问卷活动,寻找内化跨文化意识进行语言交际的优越性的具体内容及成因。

3、第三个阶段:“形成跨文化意识,反作用于小学英语学习”这一阶段的试验工作分三个部分进行。

A、继续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工作;B、开展跨文化内容的相关测试或竞赛活动,了解学生对跨文化内容掌握的程度;C、开展调查问卷活动,收集试验班及非试验班的各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具体内容及原因。

具体做法:A、继续按第一阶段的做法进行跨文化内容的渗透;B、继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情景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求实验班教师每节课设置一个“Free Show”时间,让学生分组自已设计、表演课本剧及课外“发现之旅”表演的环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结合所掌握的跨文化内容进行大量的得体的交流、交际活动。

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并在课堂上有体现学生自学这一环节。

组织一次校际英语小品比赛,内容自定,要求评委在观看表演的同时,看学生的口语语言组织、表达速度及表达是否得当,应变能力等,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

C、对试验班及非试验班进行调查问卷活动,主要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在学习中的心得或遇到的困难等内容,并对试验班及非试验班的各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总结阶段分类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进行检测,对课题进行自我评估,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整理优秀课例,搞好成果汇编。

预期效果经过本次实验要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阶段:学生对跨文化内容有所了解,对跨文化内容的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初步总结出课堂教学中跨文化内容渗透的方法,总结出环境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的方法。

第二阶段:学生对跨文化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积累,对跨文化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教师总结出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出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对优化交际活动的作用。

第三阶段:学生对跨文化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积累,对跨文化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及自我拓展习惯和方式,把英语语言学习及外国文化的学习融合贯通,掌握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用之指导于日常的学习和交际;教师总结出小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及原因。

教师撰写论文及实验研究报告,形成理论,指导今后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第一阶段低年级组课题实施方案鼎湖逸夫小学蒙娜《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校英语组于本学期开始了对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的研究。

本人结合本人所负责年级的课题活动的开展,制定了第一阶段的课题计划如下:1、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去其他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资料,对之作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调指出最符合学生口味的学习大餐。

2、对实验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3、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

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午读。

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

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

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

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