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
六、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以清楚的、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迄 今为止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 2、目的 研究者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此类研究别人是否 已经做过?做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做的?自己要做 的工作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是否对现有的文献有 所贡献? 研究人员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他才能说对于所 研究问题的领域是了解的。除此之外,通过文献回 顾这一过程,研究者才能更好地证明自己所要研究 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3、抽查法: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 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以节省 时间。多用于时间紧张的小型项目研究, 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4、追溯法:利用综述或已掌握文献所附的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作为线索,逐一 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 目录逐一扩检,产生滚雪球效果。多用于 没有合适的检索工具,或检索工具不齐全 的情况,缺点是易受原文作者引用资料的 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且比较杂乱, 缺乏时代特点。
确定主题 和 研究目的
2、分析策略
比较和对照与课题相关的各种理论的观点——按 学派整理; 展现课题研究时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深入的——按 时间整理; 描述研究发展的趋势——按脉络整理; 鉴别研究发现的差异或矛盾,并对此进行可能的 解释——按学术争论整理; 确定贯穿整篇的主题——按主题整理。 当你按照这样进行文献回顾时,你已经在为这个 真实领域做贡献,事实上,有贡献的文献回顾经 常直接发表(文献综述)。
3、索引与摘要:《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国 外Index 与Abstracts 4、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摘要数据库、全文数 据库、专题数据库。 5、网络资源:常用的搜索引擎: , , ,, ,,
2、报纸 报纸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信息量大而快,但材料分散,不系 统,纸质不易保存,但很多报纸都出了电子版,检索已经比过去 方便了很多。专业性报纸常常开设理论专版或专栏,这些文献往 往属于学术性作品,是值得管理研究人员仔细阅读的。 3、管理期刊 —学术期刊:反映管理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如《管理世界》、 《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经济管 理》、《管理学报》、《管理现代化》、《中国管理科学》、 《科研管理》、《会计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社会 保障》、《中国图书馆学报》等,以及各高校学报的哲学社会科 学版。 —情报性期刊:文摘及复印资料,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论文 的编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 再如《管理科学文摘》、《管理学卡片》等。 —事业性期刊:按地区和领域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华 东经济管理》、《上海管理科学》等,后者如《冶金经济与管 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等,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管理 的发展情况和改革实践。 —普及通俗性期刊:面向普通读者及管理实践者介绍管理新思维、 新观点、管理理论与方法,如《企业管理》、《中外管理》等,实 践性较强。
3、文献综述的写作
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 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并使之成为 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 选择与问题有直接关系的研究; 把各个研究的结果放在一起,使它们之间的关系 更清楚,不要只提供一段综合性的概要; 有些结论是相矛盾的,要仔细检查它们的不同点, 尽可能对它们做出解释; 尽管要适当地引用文献资料,但不要把文献综述 搞成引证材料的罗列; 以令人信服并符合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而非以 年代顺序方式陈列未整合的零碎信息。
Hale Waihona Puke 4、管理档案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 项统计资料的信息密集性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业 性两种,如《中国经济年鉴》,以条目形式分门别 类地概括了各个年度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成就、法规、 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是管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学术会议文献:学术会议报告、纪要与提交会议 的论文,能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与成果, 代表国内外管理研究的发展水平,是研究者的重要 资料来源,应该注意搜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 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 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 专深。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 位保存,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社会 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
3、应注意与避免的问题
注意: —完整性(exhaustive)、代表性 (representative)与相关性(relevant) —初期重广度,中期重深度,后期重评 论与检验。 —处理好浏览(阅读摘要与结论)、泛 读(了解主要贡献,可能直接引用的地 方要读懂原意)与精读(仔细、反复读 懂全文)的关系。
2、应避免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讲义式地将研究课题的理 论与学派简单地陈述。 轻易放弃批判的权力,但不滥用批判权力,不 轻率设靶,如实描述前人的贡献,批评前人的 不足或错误要慎重。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冲突、矛盾、争论点可 能就是创新的来源。 未能准确地叙述他人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上的贡 献(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尤其是外文。机 会性分析。
二、检索途径
1、馆藏图书 : 2、学术期刊 : —脑子里经常装着自己的课题或论文,一有时间就 去浏览最新期刊的目录,看是否有与自己研究主题 相关的文章,并从中汲取研究的养料。 —进入CSSCI的期刊值得花费时间去看 。 —人大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也是研究人员经常关注 的期刊 。 —综述性文章是研究者必看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标 题往往表述为:“……评述”、“……综述”、 “……评介”、“……新进展”、“……述评”等 。
含糊不清,注明文献来源与出处
未能引证最关键的文献,即代表性的学者、 著名刊物、有影响的文献。
文献回顾与拟进行的研究关系不大,如研 究课题为“山西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研 究”,但文献仅仅分析营销策略方面。
引证文献学术性较差,不适合支持严谨的 学术研究。如《南方窗》、《今晚报》上 的资料。
一个简例
组织理论学者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组织效能 ( organization effectivness , OE ) , 且 运 用 目 的 ( geotgopolous & Tannenbaum, 1957 ) 、 目 标 (Etzioni,1960)、效率(Katz & Kahn, 1966)、资源获取 (Yuchtman & Seashore, 1967)、员工满意度(Cummings, 1977)、相互依赖性(Pfeffer, 1977)及组织活力(Colt, 1995) 等来描述组织效能。如 Coulter ( 2002 )所评论的,学者对 如何概念化、如何测量及如何解释组织效能并无共识。因 为组织效能的模型构念基本上是以研究者的价值观为基础 来做分类,而研究者所能发展出的潜在模型是无限的。如 今,研究者不再使用单一模型,而是运用权变方法将组织 效能概念化(Cameron, 1996; Wernerfelt, 1998; Yetley, 2001)。 然而,这些学者仍然仅限于检视组织中主要关系人及组织 生命周期对组织效能的影响,而非采用较宽广、较动态的 方法(Dahl, 2001)。
第三章 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
孙国强 山西财经大学
一、文献来源
1、书籍 —专著: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系统全面地论述,多 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论文集:某位专家或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论题集中, 观点各异,信息量大。 —教科书:阐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科研成果和有待讨 论的问题等,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 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可读性强。 —资料性工具书:就某一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 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阐述,不涉及作 者本人的见解,类型分明,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 便,如《管理学大辞典》、《中国百科全书》等。 —科普读物: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管理科学知识为宗旨 的通俗读物,提供实用类信息。
2、文献分析的作用
防止盲目的重复研究;
识别本领域研究前沿,弄清自己研
究在什么层面上有所贡献;
构思论证主体的理论框架、论证技
术及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弄清前人对该主题研究的观点或解
释。
五、文献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1、分析方法:
查阅文 献 一组关键 词
修 改 关 键词
他人是否已经研 究过同类问题, 若未研究过,有 无相关理论成果 可供借鉴。 若研究过,研究 成果是否可直接 用于你所关心的 问题,若不可, 明确主题。
注意: 一级文献与二级文献的区别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别
四、文献分析的目的与作用
1、文献分析的目的 彰显对某一知识体系的熟悉程度,使他人能 够对研究者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背景做出判断, 以取得他人的信任,说服读者。 显示过去的研究路线以及正在进行的研究与 以往研究工作的关联性,找有价值的主题。 整合并摘要某个领域内已知的研究成果,使 人们认识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找 “巨人的肩膀”。 向他人学习并刺激新观念的产生,指出盲点。
三、检索方法
1、顺查法:从最早开始某项研究按照时间 顺序或研究进展查寻到现在的研究状态,多 用于比较成熟的研究,特点是能比较全面地 把握研究脉络,对该项研究能有一个比较系 统的了解。 2、逆查法:从近年的检索工具查起,逐年 回溯过去的文献,直到满足需要为止,多用 于新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