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填图复习完美版一、地理原理、规律示意图1、太阳光照图(1)判断各图对应的北半球节气A春分或秋分;B夏至;C冬至。
(2)图A对应日期,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夜等长。
(3)图B中的晨昏线是晨(晨或昏)线,这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1)判断a、b、c、d对应的北半球节气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2)由a→b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3)小高考期间,直射点位于d→a 段3、黄赤交角图(1)图中①表示赤道平面,②表示黄道平面。
(2)③、④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④,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
4、地球公转示意图(1)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2)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节气①夏至;②秋分;③冬至;④春分。
(3)地球公转位于①位置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4)地球公转位于④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5、热力环流图(1)画出热力环流图(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6、大气的受热过程图(1)甲、乙、丙、丁代表的辐射:甲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大气逆辐射;丙地面辐射;丁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属于长波辐射的是乙、丙(填代号)。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表示大气补偿地面热量的是大气逆辐射。
7、气压带、风带图(1)甲、乙、丙、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名称:甲赤道低气压带;乙东北信风带;丙副热带高气压带;丁盛行西风带。
(2)画出乙、丁风带的风向(3)据图判断,此时因为北半球的夏季,判断的依据是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
8、亚洲季风示意图(1)A、B两图表示冬季的是A 。
(2)江苏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南亚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9、天气系统图A B C D(1)A图代表的天气系统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是降温、降雨、大风,过境后的天气是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B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暖锋,过境时的天气是气温升高,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的天气是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C图表示北半球的气旋或低压(天气系统),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阴雨。
(4)D图表示南半球的反气旋或高压(天气系统),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晴朗。
(5)以下天气现象对应的天气系统是:寒潮冷锋、台风气旋、梅雨准静止锋。
9、水循环图(1)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或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A蒸发、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F下渗、G降水。
南水北调主要是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10、洋流分布图(1)画出洋流流动方向。
(2)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全球性的西风漂流。
(3)若图示海区是太平洋,则1、2、3、4中能形成渔场的是1、 3 。
(4)4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
1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变质岩;B岩浆;C岩浆岩;D沉积岩。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是: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12、地域分异规律(1)A→B自然景观的变化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2)C→D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以水分为A B C基础,在中 纬度表现明显。
1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A 同心圆 模式,B 多核心 模式,C 扇形 模式。
中心都是中心商务区 ,影响因素是经济 因素。
(2)C 模式中各功能区沿交通线 向外延伸。
二、地理统计图、景观图、联系图等 1、气候资料图:判断气候类型及成因 A 热带雨林气候 ;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
C 地中海气候 ;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
2、人口增长特点对应的阶段:(1)发达国家处在C 阶段、发展中国家处在B →C 阶段。
(2)我国处在B →C 阶段。
3、人口金字塔图(1)A 国属发展中 国家,B 国属发达 国家。
(2)A 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 ,由此带来 的问题是就业困难 、环境压力大 。
(3)B 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由此带来 的问题是劳动力缺乏 、社会负担重 。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1)在经济因素影响下,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 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
(2)三曲线中代表工业的是c ,代表商业的是a ,代表住宅的是b 。
(3)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的是OA 段,住宅区是AD 段,工业区是DF 段。
5、城市化进程示意图A B C(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②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③阶段。
(2)目前,发达国家处在城市化进程的③阶段,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进程的②阶段。
6、三角坐标图(1)甲、乙、丙三类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甲动力、乙科技、丙原料。
(2)下列工厂区位与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的是 BA.在广州建棉纺织厂 B.在舟山建水产品加工厂C.在南京建石油化工厂 D.在上海建钢铁厂7、某植被在全国分布比例结构图(1)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A.草原 B.苔原 C.雨林 D.针叶林(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CA.酸雨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 D.沙尘暴8、风频玫瑰图:下列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与风向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CA.a—②、b—①、c—④、d—③B.a—③、b—②、c—①、d—④C.a—③、b—①、c—④、d—②D.a—④、b—③、c—①、d—②9、判断形成以下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流水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冰川侵蚀作用流水堆积作用风力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岩浆活动10、因果联系图:某地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
(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A.毁草种粮B.导致水土污染C.扩大灌溉面积D.提高机械化程度E.扩大播种面积 F.生态环境恶化三、重点区域图1、读某区域图回答。
(1)图中A为东亚地区、B为东南亚地区、C为南亚地区。
(2)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
(3)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劳动力丰富。
(4)该地发展农业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灾害多。
2、读美国图回答。
(1)图中②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该农业的生产特点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2)图中①、③两区域,因丰富的煤、铁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是①,属新工业区的是③,该新工业区发展有利的主要条件有科技力量雄厚、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等,其特殊条件是军事订单多。
(3)图中①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其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市场广阔。
3、读“某地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回答。
(1)X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B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D.种植园农业(2)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DA.科技B.地形C.气候D.市场(3)简述当地发展该类农业的有利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0km铁路 运河 煤矿51.5ºN123ºE41ºN0 40km铁路铁矿 煤矿鲁尔区区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人们的饮食习惯以乳畜产品为主,市场广阔。
4、读图回答问题。
(1)A 图中阴影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
(2)B 图中阴影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 。
5、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相同条件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
相同点:丰富的煤炭资源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
面临的相同问题: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 ;用地紧张 ;交通拥挤 等。
6、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
(1)自然特征:地形:平坦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 水文:河湖众多 ;土壤:肥沃 ;矿产:贫乏 。
(2)社会经济特征:人口:众多 ;城市:密集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工业基地的名称:沪宁杭工业基地 。
7、读西北地区图,回答。
(1)图示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
(2)解决的措施有: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等 。
(3)沿图中箭头方向自然景观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律。
8、读东北地区图,回答。
A B(1)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 ;不利自然条件是 热量不足 。
(2)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能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发展历史悠久 等。
(3)为东北工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①产业调整(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整治环境(如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环境保护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③合理利用资源(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和新资源);④发展科技,技术革新等 。
9、据图回答。
(1)长江流域多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①中上游草场破坏 、森林砍伐 导致水土流域严重,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②中游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2)修建三峡工程的意义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中下游城市供水等 。
(3)长江下游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资源能源缺乏和环境污染严重。
解决 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至少答三个):开发新能源 ;能源跨区域调配 ;节约能源 等 。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至少答三个):减少排放 ;治理污染 ;制定政策法规 ;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等 。
10、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问题。
草场退化面积 3.8万m 2,水土流失面积10.4万m 2。
50年代90年代22%11% 35%73.9%森林区水土流失面积50年代90年代430028005000 400083003000 洞庭湖 鄱阳湖 湖北省湖泊面积(万m 2)(1)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0年以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