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感性认知教学的合理支撑

构建感性认知教学的合理支撑

构建感性认知教学的合理支撑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王沈君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注重知识的构建性,培养学生掌握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的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变,将过去被动、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感性的、互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关键词:感性教学支撑
在现代教育中,注重知识的构建性,培养学生掌握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的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变,将过去被动、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感性的、互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为每名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个体发展的平台和支撑。

一、制定符合环境色彩的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近年来,教师在工作中所累积的实务知识与经验逐渐受到重视,并且被承认为重要的教学知识来源之一,借此帮助了解“教与学”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日本语教学不能脱离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成功的日本语教学有赖于教师本身对日本民族、生活习惯、当地风俗文化等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后,才得以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
教学。

教师本身在专业生涯过程中的经历:包括知识、行为、态度、期望、关注、热忱等等,加上有计划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得以促进教学上的活泼性。

2. 课程目的
根据日本语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随著教学方法的不同,有以下明显分别:
1. 如果只是听,学习效果是30%;
2. 不只是听,还加上看,学习效果是50%;
3. 借着听、看和实际操作,学习效果可以达到80%。

如同,依据流传久远的学习原则:
What I hear I forget﹔我听了,就会忘记;
What I see I remember﹔我看了,我记得;
What I do I know﹔我作了,我就知道。

正如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倘使学习者本身能前往语言国当地,在语言国当地的文化熏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以上的学习瓶颈问题,本人在任教期间,本著自己与学生“终身学习”的心理,不时与学生产生互动。

这不单是教导学生学习日本语的必备基础,更在教学中加入了本人在日本的生活经验。

课堂中,借助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为例,指导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日本语。

3. 课程内容
教师采用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
作编写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会话篇》作为精读和听说教材,结合日本历史文化资料、各地风俗习惯及学生感兴趣的日本商业运作情况等内容。

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日本语的单词和句型活用方法,解析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沟通的语言应用习惯。

引导学生以参与式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们的思考与联想力,在互动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日本语及日本各地的风俗文化。

4.课程进度
(1)学会日本语发音,简单的日常生活问候语及名词表现例句活用。

以学生个人的自我介绍为命题练习作文,活用如何表现自己,通过日本家庭父母的角色扮演练习,掌握彼此间称谓以及对第三者的称呼等区别。

(2)学会名词、形容词以及日常生活起居中,简单的动词句型变化。

针对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我的一天》为作文练习,熟记并了解如何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会话。

以日本的垃圾收集为实例,反映日本人的公民素养,阐述舆论、宗教、道德、法律与日本人的守法精神。

(3)着重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对人对物的表现,介绍日本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如何使用语言表现来陈述、邀请、请求或拒绝等思想。

以“暑中问候”及“贺年状”为作文练习,了解日本的问候礼仪。

(4)了解他动词与自动词的各种句型变化,同时强调敬体语,常态语及谦让语的活用。

以《我对日本的看法》为作文练习,深入了
解日本民族表现方式的内、外之分及日本的年中行事。

介绍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日本现行的资源再利用策略与方针。

(5)强调日本语的意向形、命令形、条件形、可能形、受身形、使役形等各种句型变化并活用。

以“我在日本”为作文练习,借此深入了解日本民族的上、下之分,解析日本社会在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如何形成融合文化而演变出独特的日本精神“和”的含义。

二、运用激发潜在内力的教学方法
采用“鹰架观念”,融合情境教学,针对学生个人本身的吸收程度,实施讨论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丰富教学过程。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增进教学效果与活泼教学气氛。

1.课程进行方式
教育学家认为决定教师是否能够表现得比其他同业杰出的重要因素,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反思学习的能力,能够由各种的案例、特殊事件和教学过程中学习与成长。

首先,教师必须打破自己本位的思考模式,以较客观的角度来评析班级中,每位学习者的需求与欲求。

所以课堂上必须与每位学习者交谈,尝试了解每位学生对于日本语的学习立场和动机,“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立场和动机,教师在确定教学的目标,及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目的后,接著就是明白地向学生作教材介绍以及教学方法的沟通,藉此讨论出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

针对以上的方法,我在课堂上除了教导学生,在学习日本语方面的读、听、写、说以外,更强调分组对话与句型的活用。

2. 教学技巧
(1)鹰架观念
所谓“鹰架”是指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

鹰架观念源自于维高斯基的潜在发展区域概念,后来学者就以“鹰架”作为比喻,说明引导学习者认知学习之适当技术。

虽然鹰架观念在早期大都应用在儿童的学习方面,说明社会对于认知发展之影响,但部份学者认为鹰架观念也可以应用在成人的学习上,以学习技能为例,成人对于所要学习的技能通常已具备有一些基础的概念,因此善于教导的师傅和成人学习者一起工作时,通常需要先了解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建立了解之后,才决定提供那些必要的示范,以及适当的引导性问题,并且要求学习者参与工作中,指导其使用某些技巧,最后再依据其学习反应决定下一阶段的指导方法和内容。

(2)情境教学法
口语是语言的基础,而其中语言的结构,更是会话能力的基础。

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字汇和文法必须在合适的意义情境下进行介绍。

文法方面不做直接的说明规范,而鼓励学生能透过情境来归纳,并理解出正确的意义与使用方法。

(3)讨论教学法
①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而非封闭性的问题。

②先向全班发问题,而不是先向一位同学发问题。

③学生回答后,应给予积极、建设性的回馈。

④问题需要具连贯性,而且越来越深入。

⑤问完问题后,需等待学生答覆。

老师不需急著回答。

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⑦重视学生的回应。

三、组织应用教学的实践活动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开课的第一周开始,便开设听说课程,“说”是一切外语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导学生学习日本语之际,必须先确定学生已经能将所学的字汇、句型运用在口语表达方面。

除此以外,其他所有课程均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开设日语沙龙、日语表演剧等,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

1.课堂训练:通过听力课、会话课、视听说等进行训练。

我们将专业技能中的听和说作为优先训练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生动有趣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进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日常课外训练
(1)利用系内广播站播放日语节目,提高学生听力;
(2)提倡学生之间每天至少要进行半小时日语会话练习;
(3)定期举办日语沙龙;
(4)定期进行日语知识竞赛、日语歌曲演唱和日语剧表演等。

先进教育成长理论的应用,使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进而内化自己
的能力,达到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

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创造使其在语言国当地的文化熏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习的机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口语表达上,对所学习过的教材内容勤加练习,使得学生把活生生的日本语当成是缺乏朝气的单字片语来学习,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认知层次的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支架式教学为渠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课本教材外的示范环境,从而使日本语教学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岑国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杨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叶运生重庆出版社 2002年版
《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爱恩•戴维斯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