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全县概况 (2)2. 工业发展现状 (2)2.1 基本情况 (2)2.1.1产业门类与主要经济指标 (2)2.1.2规模经济显著增强,骨干作用凸现 (3)2.1.3产业集聚增强,特色经济显现 (3)2.1.4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3)2.2 工业集中发展区 (3)2.2.1产业门类与主要经济指标 (3)2.2.2面积及土地利用情况 (6)2.2.3布局及基础设施概况 (6)2.3 产业集中度 (7)3.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7)3.1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7)3.2有利条件 (8)4. 新津工业发展规划 (9)4.1指导思想 (9)4.2规模及经济总量 (9)4.3产业升级 (10)4.4产业规划 (10)4.5产业布局 (15)4.6物流交通规划 (17)5. 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 (18)新津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1.全县概况新津县位于盆地西部、距市区28公里,距双流航空港10公里,距大件港90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331平方公里,县境呈圆形,耕地面积128.96平方公里,平原占76.6%,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
辖11镇1乡,北部与崇州市接壤;南部与山县相连;东部与双流县为邻;西部与邛崃市相通;西北部与大邑县相接;东北部与双流县相接;西北部与大邑县相接;东南部与双流县、山县相接;西南部分别与山县和邛崃市相接。
全县现有人口30.1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56万人),从业人员18.4万人(其中工业就业人员为4.65万人)。
近年来,新津县实施“工业强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22亿元,增长16.8%;全口径财政收入11.52亿元,增长12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亿元,增长153.2%;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2.49亿元,增长25.1%;规模工业增加值26.13亿元,增长32.7%。
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位列西部百强县第68位、全省县级综合经济实力第15位,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原类区先进县。
2.工业发展现状2.1基本情况2.1.1产业门类与主要经济指标新津工业基础过去相对薄弱,近年来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重点放在了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化工和食品、机械等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发展方面,发展速度较快,2001—2007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在全县GDP中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食品、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路桥机械等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宽广的工业体系。
2007年全县共实现工业增加值32.49亿元,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13亿元,增长32.7%。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列市区县第三名。
近年来新津县工业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2.1.2规模经济显著增强,骨干作用凸现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户,比2001年增加83户,2001—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8%,并且增长加速的趋势明显,占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2%提高到80%。
规模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007年重点引进了华通、天威硅业、中蓝晨光等重大项目。
一大批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相关行业、企业的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企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高速增长。
2.1.3产业集聚增强,特色经济显现工业集中发展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拓展了工业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产业的集聚效应,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4户,化工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食品、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1.4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正在成长为全县主导产业,其中天威硅业、中蓝晨光项目已被纳入2008年全省重点推进的50个重大项目。
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落户新津,使新津产业结构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逐步取代原来的低档次、低水平产品。
目前,全县已培育和引进并拥有中国名牌8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名牌11个、省级著名商标12个。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2.2 工业集中发展区2.2.1产业门类与主要经济指标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在省级工业园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
现状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由两个部分组成,县城北面是A区,规划面积为6平方公里,南面是B区,规划面积为5.92平方公里。
共11.92平方公里。
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一方面接受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品;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本地比较优势相适应的特色工业。
区聚集了一批国外知名的工业企业,其中包括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控股的开利空调和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2家,希望、纳爱斯等国500强企业7家,天威硅业、中蓝晨光特种纤维等全国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8家,琪乐等西部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7家。
2007年,新签约的投资上亿元工业项目就有14个,上10亿元的工业项目达6个。
食品产业食品产业目前为新津第一大支柱产业。
拥有希望集团、美好食品、伍田食品得益绿色等新津本土成长起来的著名食品企业,还有一批省、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7年,食品产业实现产值23亿元,占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42%,实现利税2亿元,占集中发展区利税总额的36%。
主要龙头企业情况化工产业化工产业目前为新津第二大支柱产业,2007年,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占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28%,实现利税1.6亿元,占集中发展区利税总额的29%。
拥有纳爱斯、成化股份、华英化工等国知名企业。
2007年又引进了预计投资额分别为27亿元和26亿元的的天威硅业项目、中蓝晨光新材料项目、投资14亿元的华通科技项目等。
化工产业未来几年将成为新津第一大支柱产业。
主要龙头企业情况机械产业机械产业目前为新津第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新筑路桥、成筑路桥、腾中机械、东南网架等国知名企业。
2007年,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1亿元,占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20%,实现利税1.2亿元,占集中发展区利税总额的22%,目前正围绕以新筑路桥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机械产业。
主要龙头企业情况工业集中发展区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表。
2005—2007年工业集中发展区综合指标统计表2.2.2面积及土地利用情况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为11.92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12月底,工业项目实际已占地8.2平方公里(12252亩), 配套设施及园区道路及公共绿化占地面积共3.5平方公里(5319亩),总计11.7平方公里。
项目用地情况统计表2.2.3布局及基础设施概况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分A区和B区。
A区位于大件路城区段以北,现状道路有东西向的大件路、绕城路、外环路等,南北向的有儒林路、鹤林路、路、希望大道、新文路等。
其件路、希望大道(红线宽度58米)、绕城路和希望西路(红线宽度40米)、儒林路和鹤林路(红线宽度24-30米)、新文路和路(红线宽度30米)、外环路(红线宽度30米)、新崇路(红线宽度15米)等已建成。
希望大道、新文路、儒林路则由北向南将新津老城区与A区连接起来。
新津工业集中发展B区位于城区西南,是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化工园区之一,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化工产业。
B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已形成“四横二纵”的道路,Φ219天然气管线、1万吨/日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投运;特勤消防站和工业水厂已规划选址,预计2008年将建成投入使用。
2.3产业集中度目前,全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有78家。
其中2005年9月前建成投产的69家, 2005年9月后新建企业9家。
这些企业约40余家已列入逐步整体调迁计划,未来3-5年将陆续调入集中发展区。
仅15家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企业(芒硝、烟花爆竹、农副产品加工等)计划原地继续发展。
少数几家集中发展区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近期将关停。
2007年,以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计算的工业集中度为62%。
3.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3.1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新津工业近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是:总体规模偏小,大企业大集团少,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3.3.1资源制约因素市总体上属于资源缺乏型城市,资源环境、生产要素对全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除钙芒硝矿外,新津及附近由于缺少金属矿、煤炭、石油等资源条件,资源利用型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受到限制。
现在,石化工业在布点,对新津是个难得的机遇,应当抓住这个机会来发展重化工大企业大集团。
3.3.2能源及其他配套条件新津的能源消费基本上处于供给制约型,即能源供给量决定能源消费量。
面临新津县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充足的能源供给作保障,公共服务、生活配套、能源基础设施等配套还不够完善,对水、电、气的需求缺口较大。
必须突破现状能源瓶颈因素,增强对重型产业的承载能力。
围绕天威硅业、晨光特种纤维等大项目,积极争取支持,确保项目用电、用气指标到位。
同时,做好能源建设规划,加快输电线路、变电站及输气管道、配气站建设,为项目提供可靠能源保障。
3.3.3、物流成本较高工业集中区缺乏与铁路的密切联系,资源供给成本较高,对一些货物运输速度的要求难以满足;铁路运输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重型化产业受铁路运力影响。
急需加快普兴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实施新津县物流规划和交通规划予以配合。
3.3.4、资本资源匮乏与融资渠道少目前,新津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
新津本地民间资本不够雄厚,进入工业领域渠道较少,金融资本进入工业企业障碍较多。
近年来,新津工业发展主要靠引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资本。
急需市里从工业发展基金中给予支持。
3.3.5 发展空间不足集中发展区现有规划区域已不能满足招商引资需求,项目进驻存在等地现象。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土地供应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急需市里通过土地调规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3.2有利条件3.2.1投资软环境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着力提高机关效率效能,以“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营造高效能的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来新津谋求发展。
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企业的商务成本。
对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2.2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经过几年建设,发展工业所必需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加强,为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