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3-12-04T13:51:12.2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关小芳
[导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要求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艺术家那样自由创作。

关小芳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中心小学715602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要求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艺术家那样自由创作。

而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提问艺术从备课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老师、学生始终关注的焦点与敏感点。

关键词:教学艺术提问探索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要求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艺术家那样自由创作。

而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提问艺术从备课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老师、学生始终关注的焦点与敏感点。

探索提问的点点滴滴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与困惑,从而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智慧与反思。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提问技巧成为教师与学生搭建沟通桥梁的纽带。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解疑。

教师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例如:我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给我们讲了有关地球的哪几方面的知识?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理解,说说“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破碎”表现在哪些方面?3、结合现状,谈谈作为小小地球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地球?这样一来,这篇课文学生都理解了,并且把保护环境这个思想教育点也渗透了进去。

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

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不能像成年人那样集中、保持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的不合理提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

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明确目标,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其次是要适时。

例如:我在讲解《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时,有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闰土的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透过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就在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便适时穿插了一个小练笔:让她们互相看一下同桌,再动笔写一写。

这样一来,既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

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阶段提问的频率较高。

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

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教师设计的提问也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

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

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

”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反感。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

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

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

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

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