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与措施企业竞争战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成本战略。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更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率。
因此,总成本领先战略应该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首要战略,只有在成本效率改进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
差异化战略。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过分模仿和跟随,使我们的产品差异性不大。
世界上任何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产品都是别具一格的。
如汽车行业,日本汽车追求的是小巧和节油,德国汽车追求的是精致和安全,美国汽车的风格是宽敞和舒适。
而我国的很多产品总结不出什么特色,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
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源,缺乏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迎接全球竞争最致命的问题,其中技术创新又是根本之根本。
我国很多产品在市场的量上占优势,但在市场的质上则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我国是VCD生产大国,但不是VCD的强国,因为VCO的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核心部件完全依靠进口,VCD的核心部件伺服机芯和解码芯片,机芯由荷兰的飞利浦、日本SONY等几大外国公司生产,解码芯片的技术和生产别完全由美国斯高柏公司所垄断,我国VCD全年工业总产值约12亿美元,全行业利润仅为1亿美元,而外国公司从中获利3亿美元。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尽快培育并开发企业的核心技术。
品牌战略。
优秀的企业品牌价值高于有形资产的价值。
研究表明,消费者选择商品90%是有品牌的。
我国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品牌认知、品牌管理、品牌传播方面还十分薄弱。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塑造和树立中国商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以促进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和认同。
人才战略。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企业的发展,“近期靠财务,中期靠产品,远期靠人才”。
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必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其规模和深度将远远超过现在。
当今跨国公司普遍坚持“思想全球化、经营本地化”,即采取本地化策略,最重要一点是人才本地化,这一点恐怕是对中国企业最大的威胁。
跨国公司必然要以其丰厚的薪酬挖走中国企业的大批人才。
所以,中国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其中最重要一点必须提高员工薪资,尤其是特殊人才的薪资水平。
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
北京为例,国企员工工资平均为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员工的1/8—1/10,高级管理人员相差10-20倍。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将知识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当中。
以业务流程和市场需求导向 整合企业的业务链目前中国企业存在普遍的问题是业务链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各环节协调效率不佳,业务的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服务流自成体系,体系相互支持不够,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②业务链基于传统职能管理,面向权力分割,而不是面向市场和客户,突出表现在产品设计的技术倾向和决策的权力导向。
③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链体系未能建立起来,这是影响我国企业全球竞争的非核心技术因素。
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的同时,都十分注重服务体系的建立。
④外部联系体系未能很好地建立。
目前许多国内企业仍遵循纯粹的竞争理论,对外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比较差。
国外的企业比较注重同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而我国企业常常是拼得你死我活,反目为仇,成功的合作少之又少。
把市场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即纵向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令协调,下级只服从上级,只对上级负责)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的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企业业务链的关键是建立企业的信息技术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此为枢纽,将各业务流程整合起来,打破传统的以权力为中心的职能制,建立以客户和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武装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
以核心技术为根源 实现科技的持续创新物质要素是价值依存的主体,但非物资要素是价值增值的根本。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技术越来越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要靠产品竞争力来体现,而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优秀的企业都是核心技术在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
以人为本 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企业也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员工层体现的是企业士气,在管理层体现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企业形象不仅是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行为给顾客留下的印象,更是企业成员给顾客留下的印象。
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因素 企业形象是顾客对企业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这种印象往往是一个整体,顾客通过获得的各种相关信息,形成了对企业的总体认识。
很难要求顾客对组织“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企业,辩证地分析企业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
不过,顾客形成企业印象(形象)的过程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也就是说,顾客往往并不是根据有关企业的某一条信息,特别不是根据某一条企业的正面信息形成印象的。
顾客往往是根据自己获得的,包括有意获得(搜集)和无意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有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综合,才形成相应的印象。
那么,哪些信息对顾客形成印象并起主要作用呢?或者说,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其一是企业的质量声誉 顾客是理性人,顾客购买产品当然期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最小的代价当然与价格相关,但更与产品质量相关,例如与产品的寿命、使用成本等更是密不可分的。
价格是顾客可以一目了然的,而质量顾客却难以判定,顾客往往只能借助于企业的质量声誉来决定自己的购买与否。
所谓质量声誉,是企业质量信誉形成的社会影响,或者说就是企业的质量形象。
企业的质量信誉由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所决定,当然也与企业自己进行的宣传相关。
由于顾客与企业处于利益相争中,顾客往往对企业的自我宣传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于是,企业往往借助于第三方来建立自己的质量信誉,例如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的审批、表彰、认证等。
但是,质量信誉形成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不管企业有多少认证证书,顾客买到的产品如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质量信誉依然是建立不起来的。
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感受,顾客之间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往往才是企业质量声誉的根本,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
其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经过激烈竞争,同一产品竞争对手的质量信誉往往可能趋于同一,例如几家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都早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都完全合格,都在顾客中形成了较好的质量声誉。
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任程度已经趋向同一,顾客在决定购买时往往就可能考虑组织的其他因素。
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将纳入顾客考虑的范围。
企业的政治态度(主要是企业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政治态度)、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措施、企业内部员工的生存状态、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等等与社会相关的“形态或姿态”,就会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组织部分。
现实中,那些对环境形成重大污染的组织,那些不重视员工安全和健康的组织,其产品就可能受到顾客的抵制。
不少国家已经将是否获得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认证、SA8000劳动者保护标准认证作为合格供应商的基本条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三是企业的实力 企业的实力与组织的性质、规模、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赢利状况、组织文化等都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实力越强大,越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可,其形象也就更具有竞争力。
在相同条件下,顾客总是选择那些实力相对强大的组织,这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在市场上,名牌产品之所以比非名牌产品好卖,当然在于名牌产品的质量声誉,但是与名牌企业的实力更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组织的实力对组织的质量信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客认为,购买实力相对强大的企业产品,即使遇到质量问题,也容易得到包括“三包”、赔偿之类的补偿。
企业的实力弱,万一遭遇破产之类的变故,顾客可能就会索赔无门。
其次,企业的实力对组织的社会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规模小、能力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应当尽到的社会责任。
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一些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顾客对实力不强的企业心存的疑虑越来越大。
再次,组织的实力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实力当然是发展的产物,但实力较强的组织与实力较弱的组织相比,毕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往往更加具有优势。
顾客在选择产品,特别是选择今后可能更新换代的产品时,对这种发展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内容。
其四是企业领导人的魅力和优秀员工的模范作用 企业形象不仅是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行为给顾客留下的印象,更是企业成员给顾客留下的印象。
企业成员的形象,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还是企业形象的主体。
企业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员组成的,应当说企业的所有成员对企业的形象都具有意义,特别是某些特殊组织更是这样。
例如任何一个公安民警的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正所谓“一颗耗子屎败坏一锅汤”。
不过,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大多数成员并不与顾客直接接触,顾客难以从他们身上获得相应的信息,而只能从企业的领导人、公共关系人员(例如销售人员)和被宣传的优秀员工的身上来认识企业成员的形象。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一旦被查出贪污腐败,就会大大影响该企业的形象;而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把企业引导到新的领地,增加了企业的实力,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该企业的形象也会大增。
企业的劳动模范、技术标兵、见义勇为者、个别某种特长的成员,也会为企业带来声誉,从而改进企业的形象。
〉 怎样管理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而且能够赢得顾客的依赖和支持,使企业的各项活动都能在有利的条件下开展。
随着形象竞争日益成为竞争的主要形式,如何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
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形象的战略管理 与对手进行竞争的企业形象,与同样作为竞争手段的价格、质量不同的是,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
价格虽然是由成本决定的,但毕竟有一定的升降幅度,可以在这样的升降幅度内随时改变。
质量虽然由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决定,但只要认真对待,一般说来至少可以达到“合格”水平。
即使出现质量问题,只要认真进行质量改进,一般说来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的。
形象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虑到顾客心理定势的影响,更需要企业从宏观上加以考虑。
因此,与价格和质量相比,企业更应当把形象管理纳入到自己的战略管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