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作者:孙武(春秋末期)
第一篇计篇
第二篇作战篇
第三篇谋攻篇
第四篇形篇
第五篇势篇
第六篇虚实篇————前六篇主要讲军事理论
第七篇军争篇
第八篇九变篇
第九篇行军篇
第十篇地形篇
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第十三篇用间篇————后七篇主要讲实践,讲述战争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

【译文】因此,要通过敌我五方面的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取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

这五个影响战争胜负的方面是: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产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译文】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能够同心同德,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人和)
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季节天候。

(天时)
所谓“地”,是指道途的远与近,地势险峻与平坦,战地的宽广与狭窄,地形有利或有害。

(地利)
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
果断勇敢。

(领导)
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帅的职责、粮食来源和军需物品的管理情况和制度。

(制度)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

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舍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凡上述五个方面,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

能够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通过双方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就是说,哪一方国君政治贤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实力较强
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贤明
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若能听从我的决策,用兵打仗必然胜利,我就留下。

假若不听从我的决策,用兵打仗必然失败,我就离去。

(希望得到吴王的重用)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以佐其夕卜。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根据有利条件制定了战争决策而又能贯彻执行,就要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势”,就是能够根据有利条件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兵者。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秩而劳之。

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想打;要打近处装作要打远处。

敌人食利,墨以利引诱他;敌人混乱,要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要暂时躲避他;敌将易怒暴躁,要骚扰他;敌将轻视我,要设法使他更加骄横。

对于休整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他疲劳;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

攻击没有防备的敌人,行动向着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这些都是军事取胜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又不能公布于众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译文】如果作战之前就能在庙堂(军帐)中预计出战势和胜负的结果,是应为计划稠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多。

作战之前就能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应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少。

有利条件多就能取胜,有利条件少就不能取胜。

何况不做筹划、不具备有利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首先,孙武提出“五事”、“七计”,通过它来判断战争胜负的形势。

然后,点出战争的特征:兵者,诡道也。

最后,孙武又提出了“未战先算”、多算多胜“的观点,并且再次强调了“慎战”、“重战”的态度。

要对自已和敌军都能了如指掌,有利时则战,不利时则不战。

战争取胜的基本原则:“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