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今年以来,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届十二全会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为抓手,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动力,成功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方面的挑战,保持了农业农村工作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1、预计农业增加值完成14.17亿元,较去年的13.4985亿元增长5%;预计粮食总产1.71227亿公斤,完成年度目标1.5亿的114.1%。
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046.6元,较去年的6406元增长10%。
3、6个省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住宅662套,已建成560套,圆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
惠民苑社区前期工作基本就序,三通一平准备进行,近期可开工建设。
4、完成伊洛河流域涧河二期水保年度治理任务,完成鱼脊梁、南昌等11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平方公里,占年治理任务20平方公里的101%。
5、全年解决1.0万人农村人口和1000人在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年任务1.0万人的的110%。
6、完成生态林业工程 1.563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6%。
7、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共投资1722.2万元,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在全省排名第二,获得省级50万元项目专项奖补资金。
8、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体系,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强化减轻农民负担监管。
全年没有违反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与项目,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众性事件或恶性案件。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持续推进。
2011年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县委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部署和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坚持“三集中、三优先”(即:向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集中,经济上富裕、建房积极性高、急需建房的农户优先建设)原则,抓住省市级试点社区二期工程和惠民苑(城郊黄花村)社区建设两个重点,创新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10月13日,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现场观摩学习了果园乡康庄社区建设经验。
目前,6个省市级社区一期工程,共建成住宅1554套,其中有3个社区已入住居民1000户,4000余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662套,已建成560套,圆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
城郊惠民苑社区的详细规划、土地征用、设计招标、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及B组团一期工程招标等前期工作基本就序,三通一平准备进行,近期可开工建设。
先后有江苏省沛县政协、南阳市南召县委农办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二)生态工程建设长足发展。
一是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卓有成效。
配合省地矿局投资380万元,打机井8眼,抗旱浇地3800余亩;争取抗旱应急工程资金99万元,建成英豪镇苇园洼、陈村乡朱城、仁村乡大水沟、南村乡南村等抗旱应急工程,新打集雨水窖1500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00亩,为今年农业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稳步推进。
建立了韶山林业生态宣传教育基地,完成连霍高速洪阳段植树造林3.3万亩,占任务的110%;完成新造林11.3万亩,占任务的106.6%;新发展以核桃、柿树为主的林业产业3.7万亩,占任务的108.4%;完成经济林栽植6.6万亩,占任务的110%。
全县成功创建林业生态乡10个、林业生态村230个。
三是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明显。
重点围绕“大韶山”作文章,规划实施了韶山7000亩的植被恢复、省道314补植抚育、县直单位3000亩义务植树基地和1000亩特色纪念林基地等8个项目,形成了梁、沟、坡、小流域全面绿化美化的格局。
全年完成生态建设156281亩,占任务155387.05亩的100.6%。
四是水保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
超额完成了伊洛河流域涧河二期水保年度治理和鱼脊梁、南昌等11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
完成了张皮窑骨干坝工程和以生态修复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改造8500亩,完成年任务101%。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
组织实施了农村新能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项目,成功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施肥系统(触摸屏),组建渑池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专业队,建成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3000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06座,推广配方肥63万亩、玉米秸杆粉碎还田9万余亩。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态势良好。
一是龙头企业建设成效明显。
雨润集团渑池福润有限公司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和雏鹰农牧公司3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开工兴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家,使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6家。
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家。
二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项目省级验收排名第二,获得省级50万元项目专项奖补资金。
全年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场(户)总量发展到682个。
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备案扩建场33个,其中达到年出栏1000头规模建设标准的25个。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全年新注册长青果蔬、永盛金银花、中朝林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7家,涉及蔬菜、水果、苗木、农资、畜牧、水产、农机服务、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呈现出了主体多元化、服务扩张化、产品品牌化和经营规模化四大特点,带动3.5万农户抱团闯市场。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成功克服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预计全县粮食总产1.71227亿公斤。
其中:夏粮33.72万亩,亩产260.13公斤,总产8771.8万公斤。
秋粮30.1万亩,预计亩产277.4公斤,总产8350.9万公斤。
蔬菜总产预计1.2亿公斤,水产品产量预计2700吨。
五是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效应突显。
南村乡落实茶叶种植面积100亩,签订优质茶苗合同60万株。
“仰韶三宝”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5万亩仰韶牛心柿通过出口水果注册登记;南村万亩花椒、千亩石榴、天池2000亩萝卜、天池千亩白菜(菜心)通过全国农产品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达到了12个。
新发展香菇80余万袋,填补了我县香菇生产的空白。
培育形成了25万亩优质小麦,7万亩优质朝天椒、5万亩优质烟、16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生态中药材、300万袋优质食用菌、2万亩仰韶贡米等独具特色的种植业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
(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建立完善动物检疫申报点12个,所有乡镇全部开展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
禽流感、口蹄疫和猪、鸡“两瘟”免疫率和出栏畜禽产地检疫申报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畜禽常年免疫密度保持90%以上,实现了疫情零发生,人体零感染。
二是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效应明显。
积极推广“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生产模式,全县烟田集中连片面积达80%以上,建成万亩科技示范园1个,50亩以上示范片(点)56个,20亩以上种植大户86户。
全县3万余亩烟叶收购392.8万公斤,烟农总收入6608万元,其中上等烟比例(49.4%)和公斤均价(16.82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三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成绩突出。
新建6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推广了杂交朝天椒、杂交谷子、礼品西瓜等新品种30余个,全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5万余份,培训农民2.1万人次,全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四是特色农机耕作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
引进推广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 186台,引进烟田旋耕起垄机230 台、覆膜机112台、烟苗移栽机8台,其它烟叶生产机械350余台,建成了万寿农场500亩玉米机械化示范点。
五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整体效益显著。
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全年组织实施大规模人工增雨(增雪)作业6次,发射火箭弹115枚,对小麦安全越冬、灌浆及秋作物的播种、出苗,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改善大气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民生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一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核定农村低保对象5583户14294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421万元,其中补贴资金165.2万,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农村五保设施逐步提升,对1163户1229人五保对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63.7万元,其中集中供养505户540人,供养标准为2240元,院外供养标准为1500元,高于省定标准。
全年实施农村二次医疗救助23627人,救助资金244.3万余元,发放临时困难救助金13万余元余元。
二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突出。
投资530万元,建成了张村镇秦村、天池镇杜村沟、洪阳镇柳村、南村乡山底等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7个乡镇9个行政村1.1万人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60万元,解决了果元乡路村、展庄,仰韶乡刘郭、乐村,段村乡中朝等28个村4800人因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
全年累计解决2.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全年投入资金1789.1万元,完成了坡头乡白羊山、南村乡金灯河、果园乡窑屋3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仰韶镇庄子村的市级财政扶贫项目建设,搬迁扶贫72户286人,生态移民50户200人,培训贫困农民工850人。
扶持老区3个乡(镇)5个行政村修路2300米,种植花椒1417亩,2000余名老区群众受益增收。
四是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全面开展以“瘦肉精”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首批培训选拔17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全年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对实施市场准入的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6个经营农产品市场抽查检测86次,抽检样品2950个,抽检合格率100%。
开展养殖水域水质监测12次,水产品合格率100%。
五是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全年落实兑付补贴资金4854.3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394.5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361.6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60万元,良种补贴538.2万元。
(六)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集体林改主体改革通过省级验收。
全县参加集体林改面积89.37万亩,目前已完成确权面积88.36万亩,打印发放林权证3.7万本,占应发证数量的99.9%,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林改“七率一达标”全部合格,位居全省前列,集体林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