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刘宗巨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区域气候变化、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及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已经影响和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说明以民勤为重点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石羊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内陆干旱性气候。
该区植被类型多样,分布有从平原到山地的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和沼泽等不同的植被类型,农牧业发达,人口众多,是宝贵的内陆干旱地区的绿洲。
1 石羊河流域自然条件概述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是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东起天祝境内乌鞘岭-毛毛山一带,与腾格里沙漠接壤,西至山丹丰城堡大黄山,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为界,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连。
流域面积4.16×104km2,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的全部以及天祝县永昌县的部分。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10′至104°05′,北纬37°15′至39°30′之间,人口约212万,耕地面积约460万亩,灌溉面积约395万亩。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降水资源,和冰川部分融水。
石羊河地表水由大靖河、古浪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黄羊河等八大河汇集成,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包括季节性小河沟)14.69×108m3,河流出山以后,进入走廊地区的永昌-武威盆地,再向北经过红崖山水库进入民勤盆地。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为100-250mm,南部的祁连山区降水量200-800mm,并且多以固态水的形式储存,少部分形成地表水流,有关资料表明,石羊河流域共计冰川数141条,折合储水量18.2×108m3,[1]冰雪融水在河川径流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为3.8%,另外,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有 2.08×108m3,据计算,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1956-1999)水资源总量为16.77×108m3。
[2]
2石羊河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石羊河流域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农业生产是流域内水土利用的主要形式,农业及林草灌溉用水达25.14×108m3,占用水量的85.57%,[3]有关资料表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过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
[4](表一)全流域各类无效蒸发损失2.43×108m3,流域总需水29.38× 108m3,扣除开采回渗4.18×108m3,净缺水7.00× 108m3。
[5] 水资源开发和引水率已超过水资源承载力,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凸现出来。
表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利用情况
地表水资源(108m3)降水及凝
结水
(108m3)
侧向补给
(108m3)
人均占有
(m3)
每千克粮
耗水(m3)
单位灌面
拥有水资
源
(m3 /hm)
引水率
(%)
利用率
(%)
14.69 1.49 0.59 490 2.30 3720-5850 76.55 147.68
总的来说,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人类对资源的无序无度的
开发有加速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2.1 水资源量逐年减少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从历史以来,一直处于减少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史书记载,石羊河流域曾发育着辽阔的森林、草地和绿洲。
对河西走廊近2000余年的干湿状态的统计分析,反映了河西走廊的自然气候条件也以朝着旱多涝少的方向变化[6]。
仅仅50年来,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减少幅度较大,进入九十年代后递减幅度才有所减缓。
五十年里石羊河流域下游地表水量减少4.43×108m3,平均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
[7]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证实:祁连山冰川大部分处于后显状态。
另外,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内,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泉水量减少最为显著,[8]原来的泉水灌区已逐渐被井水灌区所取代。
2.2 地下水位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
每年在石羊河流域提引地下水或地表水共计25×108m3 ,在武威和民勤盆地共超采地下水2×108m3 。
导致流域内的民勤灌区地下水位下降4~17m,形成总面积达1000km2的大型区域水位降落漏斗[9],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导致更根系浅的荒漠植物大量枯死,草原生态恶化,土地干旱沙化。
民勤绿洲原有7.33×104hm2固沙植被,已有占70%约4.93×104hm2的植物死亡、衰败并沙化,撂荒耕地约2.0×104hm2,草场产草量下降,沙进人退绿洲缩小,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10]。
2.3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是土地生态严重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乃至全国土地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武威市,以流动沙丘为主的严重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超过了62%。
土地盐碱化是土地生态退化的另一种主要表现形式,[11]在石羊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带,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在减少,而下游地区则明显呈持续增加趋势。
如民勤北部盆地,盐碱化耕地变化见表二
表2 石羊河流域民勤盐碱化耕地变化
时间盐碱化面积(hm2)
1958 1.05×104
1963 1.23×104
1978 2.21×104
1995 4.08×104
2.4 水质矿化严重,水体污染加剧
日益扩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使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如民勤全县地下水矿化度超过5.0g/l的分布净增250km2.[12]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民勤等地生活用水井深已达300m以下,不少地方在打井时贯通了地下咸水层和淡水层,导致矿化程度加深。
有资料表明,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近年来平均升高0.13g/l。
石羊河水体恶化的另外一个指标就是水体污染,有关水污染检测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水污染较集中,石羊河大肠菌群、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及BOD,分别超标了19.3,0.4,18.9和0.07倍。
水体的不断矿化化和污染,将会加剧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13]这样就将带来更严重的生态问题。
3.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3.1 总体思路
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防风沙’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统筹考虑上中下游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民勤为重点,以近期治理、节水和改善生态为重点,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优化结构,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3.2 综合治理的对策
3.2.1 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全面普及农业常规节水技术,不断提高其质量和标准,如U型渠的推广使用。
推行以喷灌、滴灌、渗灌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高新节水技术,田间配套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地膜覆盖栽培。
大力推行工业生活节水技术,扩大城镇区域集中供水。
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用水的水平衡测试,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减低单位用水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进行水污染防治,在生态治理中多投入资金。
可尝试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提倡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用水习惯。
3.2.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及水源工程建设进程。
全面提高现有水库的调蓄能力和河道的防洪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全流域的统筹兼顾,上下游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综合平衡。
加强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坚决制止打井开荒,减少地下水超采,在植树造林时,应多种植一些耗水量少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防风固沙植物,如沙棘、白刺、枸杞等。
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步入良性轨道。
3.2.3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节水作物,增加林草种植面积。
流域中下游地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增加生态用水量,特别是民勤绿洲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在沙漠边缘和绿洲外围,封停部分机井,压缩农业灌溉面积,恢复自然生态。
3.2.4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把居住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和民勤北部风沙区的农牧民迁出,结合退耕还林,转化为生态移民。
参考文献:
[1],[4],[5]肖洪浪,高前兆.甘肃省河西地区二十一世纪初水土资源开发战略.中国沙漠;1995,15(3):44~46
[2],[3]李爱军,阎成云.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甘肃科技;2004,20(9):16~19 [6]关惠平,王生花.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21(4):17~20
[7],[9],[11]王根绪,陈国栋.近50年来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综合防治对策.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78~85
[8] 王根绪,陈国栋.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1999.19(3)[10]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西北盼水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J]. 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