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及其之间的对比归纳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及其之间的对比归纳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及其之间的对比归纳!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二.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1)政治改革;(2)经济改革;(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1)奴隶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义的改革;(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一)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二)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五.改革的结果①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六.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6.特点:(1)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力量弱小的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3)光绪皇帝的变法带有宫廷政变争夺的色彩。

(4)内容全面,但未涉及“行宪法,开国会”等主张7.性质:使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一、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1)不同:春秋改革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

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二、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三、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相同: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内容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四、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六、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封建危机严重(2)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八、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九、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十、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①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②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十一、社会主义改革比较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

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

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背景: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