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昆虫图谱

2昆虫图谱

昆虫图谱昆虫纲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

目前已发现100多万种,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除海洋水域之外,凡有植物生长的地域都有昆虫。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

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胸、腹。

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

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

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虫是人类的害虫,如蝗虫和白蚁。

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昆虫在地球上出现于3.5亿年前,昆虫纲由C.von林奈于1758年建立,根据翅的有无和性质分为7目。

随着不断发现,现今世界常用2亚纲34目进行分类。

1.无翅亚纲有5个目:①原尾目②弹尾目③双尾目④石蛃目⑤衣鱼目原尾目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的一目,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目。

通称原尾虫。

学名蚖。

代表种原尾虫,罕见的小型昆虫,尚未发现化石,现生约70属600余种。

其起源很可能与蛛形纲、综合纲、甲壳纲等具有共同的早期祖先。

红华蚖为中国代表种。

原尾虫弹尾目亦称粘管目,俗称跳虫,遍布全世界,常大批群居在土壤中,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英国泥盆纪老红砂层中,中国尚无化石报道,现生约516属6000种,中国有66属193种。

跳虫双尾目分3科。

双尾虫科的种类腹部有2个细长的尾须,能感受震动;铗尾虫科的尾须变成捕食用的硬铗;原铗尾虫科亦有尾铗。

代表种双尾虫,以三对足爬行的简单昆虫,化石出现于北美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约84属800余种,中国有25属。

双尾虫石蛃目石蛃科,代表种石蛃(shibing),原名缨尾目,生于石上有鳞和三条尾须的小昆虫,最早出现于法国、俄国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65属250余种,中国有5属13种。

石蛃通常生活在阴暗潮湿处,如苔藓、地衣上、石头缝隙中、石块下等地。

但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我们通常可以在裸露的岩石上,发现出来晒太阳的石蛃。

石蛃衣鱼目衣鱼目代表种衣鱼、毛衣鱼。

衣鱼目自缨尾目分出,小型无翅避光的银色昆虫,化石初现于美国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约50属3000种,中国有7属8种。

2.有翅亚纲分为外生翅类和内生翅类,两类共29目。

外生翅类:1.蜉蝣目2.蜻蜓目3.蜚蠊目4.螳螂目5.等翅目6.缺翅目7.襀翅目8.竹节虫目9.直翅目10.蛩蠊目11.纺足目12.半翅目13.革翅目14.同翅目15.缨翅目16.啮虫目17.食毛目18.虱目;内生翅类:19.鞘翅目20.脉翅目21.捻翅目22.广翅目23.鳞翅目24.蛇蛉目25.长翅目26.毛翅目27.双翅目28.膜翅目29.蚤目。

蜉蝣目生命短暂的蜉蝣(fuyou)不饮不食,肠内贮有空气,身体比重较小,故蜉蝣飞行姿态十分优雅美丽。

中北美地区的蜉蝣共17科24亚科68属622种。

目前认识比较一致的科约25个。

全部种类估计不超过2500种。

蜉蝣蜻蜓目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

已知约5000种,本目下分3亚目。

①均翅亚目,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

本亚目下分2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因本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而得名。

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

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俗称蜻蜓。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

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

本亚目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广布中国各地。

蜻蜓蜚蠊目有翅2对,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少数无翅。

腹部多节有尾须一对。

包括蜚蠊feilian和地鳖。

俗称蟑螂和土鳖。

世界已知5000多种。

中国已知200余种。

蟑螂土鳖螳螂目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目的一目。

通称螳螂。

仅有1科。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分布很广,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中国已知约51种。

等翅目此目通称“白蚁”,著名害虫。

社会性,生活于隐藏的巢居中。

由有翅和无翅的生殖个体(母蚁和雄蚁)与多数无翅的非生殖个体(工蚁和兵蚁)组成。

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山下白垩统卢尚坟组。

现生3000余属,中国有400余种。

缺翅目小型稀见昆虫。

通称缺翅虫,仅有1科1属。

目前,全世界已知不足30种。

1913年意大利昆虫学家F.西尔韦斯特里首先报道缺翅昆虫,由于最初发现的缺翅虫均为缺翅型,所以定名为缺翅目。

1920年,А.N.考迪尔在美洲得到这类昆虫的有翅类型。

从此,人们明确了缺翅目昆虫有缺翅和有翅两个类型。

墨西哥缺翅虫襀翅目因常栖息在山溪的石面上而有石蝇之称。

全世界已知约1400种,中国已知263种。

成虫常栖息于流水附近的树干、岩石上或堤坡缝隙间,部分植食性,主要取食蓝绿藻。

该目昆虫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

同时,稚虫因喜在含氧量高的溪流中生活,可作为测定山溪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之一。

竹节虫目通称竹节虫。

全世界约有22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仅有20余种。

竹节虫为中型或大型昆虫,最长可达26~33厘米,如巨型竹节虫为现生昆虫中体型最长的。

竹节虫直翅目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地区种类多。

全世界已知18000余种,分隶64科3500属。

中国已知800余种,分隶28科。

А.Г.沙罗夫(1968)认为直翅目起源于石炭纪的原直翅类,到中生代演化成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是现存的长角类群(如蟋蟋类、螽斯类),一是现存的短角类群(如蝗类),进而他将直翅目分2个亚目10个总科:长角亚目,包括蟋螽总科、螽斯总科、驼螽总科、蟋蟀总科和蝼蛄总科;短角亚目,包括牛蝗总科、蜢总科、蝗总科、蚱总科和蚤蝼总科。

蝗虫螽斯(zhongsi蝈蝈)蟋蟀(蛐蛐)蝼蛄蛩蠊目是中型昆虫,颇似双尾虫。

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

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

蛩蠊以其既像蟋蟀(蛩)又似蟑螂(蜚蠊)而得名。

蛩蠊目已知只有1科、4种,我国已知仅有1种(中华蛩蠊)。

2009年8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宋克清在新疆阿勒泰发现我国第2头蛩蠊目昆虫,经中科院动物所白明博士与王书永的鉴定,认为该蛩蠊是西蛩蠊属的1个新种,为世界上该属的第3个种。

中华蛩蠊(gonglian)我国第2头蛩蠊目昆虫纺足目中小型昆虫,通称“丝蚁”。

体长而扁,行动活泼。

复眼发达,无单眼。

雌虫无翅,雄虫一般有翅,前后翅相似。

前足第一跗节膨大,有纺丝腺开口于此,故名。

能分泌丝,结成丝管,栖息其中;常见于石块、树皮裂缝间。

种类甚少,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见于广东、福建,在桉树皮下缝里营隧道生活。

喜隐蔽,有群居性。

昼伏夜出,性情活泼、行动迅速。

雄虫有趋光性。

植食性,以枯死或腐烂的植物质及细菌为其主要食料,但对植物很少有明显危害。

丝蚁半翅目也叫异翅目。

此类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虫、臭虫、臭板虫。

属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

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己知约35000种,在中国有记录3100多种。

是昆虫纲中的大类之一。

蝽仰蝽褐蝽划蝽根土蝽椿象田鳖丽盾蝽油茶宽盾蝽蝽缘蝽长蝽红蝽网蝽猎蝽跳蝽蝽小蝽臭虫黾蝽(minchun)革翅目俗称蠼螋(qusou)。

全世界已知约1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

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

该目昆虫多为夜行性,白天伏于土壤中、石块下、树皮上、杂草间。

虽有翅,但很少飞翔。

少数种类有趋光性。

多为杂食性,某些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如鼠螋科的种类为啮齿类的外寄生生物。

有些种类能捕食叶蝉、吹绵蚧以及潜叶性铁甲、灰翅夜蛾、斜纹夜蛾等的幼虫。

蠼螋同翅目昆虫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chongying),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

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中国已知3000多种。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即头喙亚目(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和胸喙亚目(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

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蝉沫蝉叶蝉雕叶蝉角蝉腊蝉蚜虫飞虱斑衣蜡蝉低龄若虫斑衣蜡蝉末龄若虫斑衣蜡蝉成虫龙眼鸡(长鼻腊蝉)蚱蝉大青叶蝉褐飞虱白背飞虱中国梨木虱柑橘木虱葡萄根瘤蚜黑刺粉虱吹绵蚧红蜡蚧龟蜡蚧白蜡虫盾蚧缨翅目昆虫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形,长0.5一14mm,一般为1—2mm。

口器锉吸式,左右不对称。

翅狭长,具少数翅脉或无翅脉,翅缘扁长,有或长或短有毛。

也有无翅及仅存遗迹的种类。

缺尾须。

渐进变态。

一般吸取植物汁液,为害禾谷类、棉花和烟草等,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是大害虫;也有少数肉食性种类捕食蚜虫和粉虱,是益虫。

属有翅亚纲、过渐变态类。

全世界已记载约6000种,中国已知340余种。

重要的有烟蓟马和稻管蓟马等。

一般将缨翅分为2亚目:即锥尾(锯尾)亚目和管尾亚目,3总科,6科。

中国已知有4个科。

烟蓟马啮虫目(Nie) 通称啮或书虱。

体小而脆弱,头部较发达,可自由活动,下口式。

多数种类生活在树干或枯木上,也有的生活在室内或动物巢穴中,取食书籍、谷物、库毛及动植物标本等。

少数种类捕食介壳虫及蚜虫等。

该目全世界已记载近2000种,中国已知有l0余种。

书虱树虱食毛目钝角亚目食毛目俗称羽虱、鸟虱。

根据该目昆虫头部的形状、触角和口器的构造、跗爪的数目,下分钝角亚目、丝角亚目和象虱亚目3个亚目,包括14个科,300余属。

全世界已知约有4500种和亚种。

中国已记载有120种。

寄生于260多种哺乳动物和各种鸟类的羽毛或毛间,以宿主的羽毛、皮肤分泌物为食。

常见的有鸡虱、鸭虱和牛鸟虱等。

虱目包括体虱、头虱、阴虱、兽虱等,通称虱子。

虱子是由虮子长成的,虮子是白色的,椭圆型,像句号“。

”那么大。

与食毛目近缘。

渐变态,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上,吸食血液。

其中人虱因寄生环境不同而分头虱、体虱和阴虱,其专化性很强。

虱是多种动物传染病的媒介。

该目全世界已知约500种,中国已知50种左右。

头虱阴虱内生翅类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7000种。

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

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甲、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个别种类的分布仅局限于特定范围,如水生的两栖甲壳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

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