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线路接触网电缆及电缆头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目次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编制依据 (2)4. 接触网电缆及电缆头安装指导书 (2)4.1. 准备工作 (2)4.2. 安装技术标准 (4)4.3. 安装作业流程 (7)4.4. 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9)4.5. 安装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10)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接触网电缆及电缆头安装和常见问题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7〕25号《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25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3.编制依据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接触网电缆及电缆头安装指导书4.1.准备工作4.1.1 人员:4.1.1.1 采用作业车作业不少于15人(不含司机)。
4.1.1.2 不使用车辆,以人工方式作业的,除具体登高作业人员外,应按《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中的规定设置高空作业监护人员。
4.1.2 工具序号工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作业车台 12 钢锯把 13 剪刀把 14 橡胶锤把 15 美工刀把 16 圆锉刀把 17 游标卡尺把 18 螺丝刀一字把 19 外护套剥切刀把 110 半导电剥切刀把 111 绝缘剥切刀把 112 液化罐个 113 喷火枪把 1 含连接橡胶管14 安全防护工具套 1 含对讲机、防护信号旗等15 电缆导轮(滚柱)套若干16 安装指导说明书本 117 吊装卡子个 218 卷扬机台 119 兆欧表2500v 台 120 接地电阻测试仪台 14.1.3 材料序号材料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高压电缆27.5kv 米根据设计含支架、保护管、固定夹具等2 高压电缆接头个根据设计中间接头、终端接头3 接线端子50 mm2 个根据设计4 连接触头个根据设计5 双头螺栓M8 型个根据设计6 应力锥AFK Size 37 个根据设计7 螺母M8 型个根据设计8 半导电自粘带卷根据设计9 PVC 胶带卷根据设计10 恒力弹簧Φ40 个根据设计11 手套塑料只根据设计12 清洁纸包根据设计13 硅脂管根据设计14 镀锌铜编织带35 mm2 条根据设计15 密封胶带卷根据设计16 砂纸240#、400# 卷根据设计240#、400#各一卷17 防护塑料袋个根据设计18 热缩管个根据设计19 户外终端头个根据设计20 保护器个根据设计4.1.4 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施工设计图、电缆头制作说明。
4.2.安装技术标准4.2.1 保护管设置要求4.2.1.1 通过水沟、公路、铁路、出入建筑物。
4.2.1.2 沿电杆、构架、建筑物引上,其地下0.5m距地面2m范围内。
4.2.1.3 单芯交流电缆保护管应采用内壁光滑的塑料管(PE)。
4.2.2 电缆管支持点的距离,当无设计要求时,不宜超过3m。
4.2.3 电缆支架、吊架、桥架安装应牢固,接地良好;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
4.2.4 电缆敷设4.2.4.1 人工滚动电缆盘时,滚动方向必须顺着电缆的缠绕方向(盘上有方向标志),力量要均匀,速度要缓慢平稳。
4.2.4.2 机械拉引,当敷设重型电缆时可采用卷扬机牵引电缆,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速度为8m/min左右为宜。
4.2.4.3 电缆采用地面敷设时须单独设臵电缆沟槽,按规定设臵地面电缆标识桩。
同沟(槽)敷设2根以上电缆时,每隔30m分别标识。
当采用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材质电缆时其允许弯曲半径分别不超过电缆直径的10倍、15倍。
4.2.4.4 电缆应作波浪形敷设,在敷设过程中,不应出现铠装压扁、电缆绞拧、护套折裂破损等现象,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0倍。
电缆终端(上支柱、上桥等)处,电缆应预留不小于5m。
4.2.4.5 电缆上、下行间敷设应无交叉,供电线、正馈线电缆间无交叉(特殊区段用绝缘板做隔离),并按规定采取隔热及阻燃防护措施。
4.2.4.6 当电缆穿管敷设时,保护管长度、内径应符合要求;当采用磁性保护管防护时,应顺向切割开缝,防止构成闭合磁路。
4.2.4.7 当电缆直埋敷设时,电缆表面距地面不应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其径路应避开使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化学或地下电流腐蚀、振动、热影响、虫鼠等危害地段。
困难情况下应设臵电缆槽、沟,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电缆过轨时应加装防护套管,埋深低于轨面不少于1m。
4.2.4.8 直埋或以直埋电缆槽方式敷设的电缆,敷设后应及时填埋电缆沟,并采取减振、阻燃、阻断鼠道措施。
同路径并排展放的多根电缆,相邻两根之间应有隔离措施。
4.2.4.9 电缆标桩埋设应清晰显示出路径状态,直线地段每35~50m设臵一根电缆标桩,在出所位臵、电缆转弯处以及和其他管、线、路交叉处,可增加标桩数量。
电缆标桩上字样由各铁路局自定。
4.2.4.10 电缆上网处应自地面下0.8m至地面以上2m,砌钢筋混凝土电缆槽或砖砌防护墙进行防护。
4.2.5电缆固定夹具应为非磁性材料。
4.2.6 牵引变电所围墙内的电缆敷设不能有中间接头。
4.2.7 接头连接处导电良好,能长久稳定传输额定电流。
4.2.8 端头和接头处的绝缘能承受电缆工作条件下的额定电流和瞬时过电压。
4.2.9 接头外壳具有良好密封性和足够机械强度。
4.2.10 电缆终端头的屏蔽层接地线与铠装层的接地线应相互绝缘并分别引出,如不接地的需做绝缘处理。
4.2.11 剥切电缆不应损伤芯线和保留的绝缘层。
4.2.12 电缆护层保护器型号、规格应于被保护电缆外护层绝缘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
4.2.13 电缆护层保护器的连接线应尽量缩短,其截面应符合最大电流通过时的热稳定要求,接地端子应与接地体可靠连接。
4.2.14 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护层保护器的连接线需做绝缘处理。
4.2.15 电缆终端应保证竖直向上,不得出现偏转、扭曲变形,伞裙不得挤压变形,最大偏移角度不得大于30°。
4.2.16 电缆终端母排及零部件应与大地、接地钢构、固定抱箍等保持足够的绝缘距离。
顶部端子对地空气绝缘距离不小于450mm,电缆终端应力锥对地空气绝缘距离不小于35mm,多个电缆终端并联时,其间空气绝缘距离不小于35mm。
4.2.17 电缆终端应固定牢固,金属端子不得承受拉力,应力锥无受力变形。
电缆终端固定夹持部位距离冷缩地线管下端大于100mm,不得夹持在电缆终端椎体表面,并与接地线保证50mm以上的距离。
4.2.18 电缆及电缆终端投运前应按照《电气化铁路27.5kV单相交流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及附件》(GB∕T28427)有关标准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4.3.安装作业流程4.3.1 根据施工设计图,从起点到实际终点实际调查复测电缆路径,确认电缆预留、电缆长度、敷设方式和电缆防护措施。
4.3.2 支架、保护管安装。
4.3.3 电缆长度进行复核、测量。
4.3.4 用机械拉引或人工滚动电缆盘的方式根据设计路径将电缆敷设到位(电缆应从电缆盘上端引出,为了避免电缆在敷设过程中受到拖拉而损伤,电缆应尽量放置在导轮或者滚柱上,应避免电缆在支架、地面磨擦,牵引电缆时注意不要从尖的角钢类硬物上拖过)。
4.3.5 制作电缆标识。
4.3.6 封堵沟管口。
4.3.7 恢复沟盖板。
4.3.8 作电缆接头(户内、户外、中间接头)。
4.3.9 起吊、安装电缆终端头。
4.3.9.1 电缆头的保护图2-3-9-1 吊装之前终端用塑料袋保护图4.3.9.2 电缆上固定吊装卡子和吊绳图2-3-9-2a 吊装卡子的安装图4.3.9.3 不正确的吊装方法图2-3-9-3 错误吊装方法4.3.10 安装接地装置及护层保护器。
4.3.11 摇测绝缘电阻。
4.3.12 作业结束。
4.4.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4.4.1 电力电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金属护套在电缆运行中感应电压超过50V,可检查电缆接地设备技术状态,必要时重新安装接地装置。
4.4.2 电缆端头、中间接头进行运行中发生爆炸,可锯掉端头后重新按要求制作电缆附件。
4.4.3 绝缘电阻过低,可检查电缆护套损伤,可及时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
4.4.4 剥除外半导电层时若有残留的半导电碳黑,可用无水酒精类清洗剂清洗或用细砂布打磨干净。
4.4.5 应力锥移位,可将本体向下复位或加装电缆固定点。
图2-4-5 应力锥4.5. 安装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4.5.1 人工滚动电缆盘时,推盘人员不得站在电缆前方,两侧人员所站位置不得超过电缆盘的轴中心,以防人员被压伤。
4.5.2 在拐弯处敷设电缆时,操作人员必须站在电缆弯曲半径的外侧,切不可站在弯曲半径的内侧,以防挤伤操作人员。
4.5.3 在吊装电缆之前请勿去掉终端上的保护塑料袋,避免终端在吊装过程中划伤或者碰伤。
4.5.4 在吊装电缆时人员严禁站在支柱下,防止电缆滑落造成人员伤害。
4.5.5 制作电缆接头时要正确使用切割刀具,防止刀具对操作人员划伤。
4.5.6 使用喷火枪时要采取防风措施且喷火方向不得朝向人体,避免烧伤。
4.5.7 制作接头前必须将电缆中残余电压释放完毕后方可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