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工作总结法库县位于辽宁北部,东邻铁法,隔辽河与昌图相望,西与彰武毗连,南与新民、新城子区接壤,北靠康平,全境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全县区域面积348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
自然地貌为“三山一水六分田”。
法库县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是阻挡科尔沁沙地风沙南侵,保护省城人民安居乐业的一道生态屏障。
多年来,历届法库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从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开始,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法库人民就走上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征程,参与了国家三北防护林1-4期工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及省、市造林工程的建设,法库人民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库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建设“山水法库”,创建生态县,强力推进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5年来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完成情况法库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我省沙化县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土地沙化情况有所好转。
我县土地沙化乡镇为12个,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辽河、秀水河流域。
目前,第四次沙化普查结果国家还未发布,据第三次沙化普查结果我县沙化土地面积为万亩,其中,固定沙地为万亩,沙化耕地为万亩。
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万亩。
与第二次沙化普查相比,慈恩寺、孟家两个乡镇的土地沙化现象已经基本消失,沙化范围缩小,大部分地区沙化危害程度减轻,沙化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一是植树造林不断加快。
全县累计实施人工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其中,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万亩,国家退耕还林工程4万亩。
有效的增加了全县的森林总量,从“十五”末有林地90万亩,森林覆盖率%,到“十一五”末有林地增加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6年,在省、市的关心、指导下,特别是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围绕实现“山水法库”的战略目标,强力推进以“消灭”宜林荒山为重点的大规模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程,完成造林万亩。
二是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对具备条件的地区,采取机械整地、整流域治理、规模造林、林果开发等措施,先造林、再建水利设施,实行林水综合治理,全县累计实行林水综合治理面积为3万亩,较为典型的有包家屯乡十家子村老李大山小流域治理1000亩,法库镇红土砬子村的许状果园500亩、北山小流域造林2000亩,慈恩寺乡汪户屯村粉笔沟小流域治理500亩,慈恩寺村八路军坟100亩等。
三是合理利用沙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沙化普查结果我县有沙化耕地17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万亩,如何利用好这部分土地,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县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一抓旱作农业,着力发展辣椒、花生等覆地膜生产的作物,减少水份蒸腾,提高经济效益,全县发展面积为20多万亩。
二抓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冷棚和暖棚,种植反季蔬菜、水果等,全县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为12万亩。
三抓养殖业,我县与辉山乳业合作,总投资40亿元,要建设20个养牛基地和1个乳制品加工基地,目前部分基地已经开始运营。
同时,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发展,鼓励农民集中发展养殖业,逐步改散养为舍养,进一步保护了沙区土地。
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我县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县政府每年印发年度《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并召开全县春季造林现场会、雨季造林现场会和秋季造林整地现场会,部署全县造林暨防沙治沙工作。
二是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每年都要印发了《法库县森林防火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政府责任,部门责任,地块责任,监护责任和法律责任。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做到责任到位,保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三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封山禁牧令》,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禁牧工作的通知》,制订了《法库县封山禁牧暂行办法》,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了《法库县封山禁牧责任状》,乡镇与村,乡镇与护林大队,护林大队与相关人员都分别签订了责任状。
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明确封禁范围,划定管护区域,落实管护责任到人头,到山头。
通过调查,目前封山禁牧效果很好,立地条件较差的石质山萌生出了多种树木,出现了多品种、多树种共生的可喜局面。
北八虎山经过封育,现在山上灌草植被已见恢复,包家屯、叶茂台等乡镇石质山采取造林与封山禁牧相结合的措施,已取得了较好的绿化效果。
沙区水资源管理情况法库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沙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责成水利部门和乡镇政府认真控制开采地下水资源,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辽宁省地下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广发宣传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改土质水田灌渠为水泥灌渠,有效防止了水在输送中的渗漏,全县累计改造水田2万多亩。
二是积极推广温室、冷棚滴灌和管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2016年全县投入资金200多万元。
三是保护现有水源,2016年,我县实施了1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修建了26个塘坝,蓄水量达到亿立方米,可保证沙区生态用水。
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情况我县环保部门在审定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时,将防沙治沙措施作为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防沙治沙措施是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我县风力发电发展较快,为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在风电建设的同时,我县加大了风电区域绿化力度,2016年春季在望海寺风电区域,组织了84家省直、市直和县直部门单位参加的义务植树活动,完成造林200多亩,同时,风电部门对风机周边实施了绿化,绿化机座150个。
国家、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5年来,我县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万亩,较好的完成了各项重点造林工程任务,取得了较好绿化效果。
为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县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对各乡镇林业工程进行审计,杜绝违规使用资金情况的发生。
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落实情况我县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实行属地属人管理,沙化土地属哪个乡镇,哪个乡镇政府负责,沙化土地是谁承包谁负责,为进一步落实责任,县政府向有关责任单位下达了治理责任书,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也较好的完成治理任务。
三、保障措施落实情况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防沙治沙工作的有关要求,我们编制了《法库县防沙治沙规划》和《年度防沙治沙方案》,为保证防沙治沙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将防沙治沙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规划的各项任务。
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5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植树造林,为造林者提供造林所需苗木,保证了造林需要。
2016 年,我县进一步加大造林补助力度,依照《法库县2016年造林绿化工作方案》精神,对造林者实行现金补助,对栽植杨树等大苗的每亩补助150元,对栽植刺槐等栽根造林每亩补助100元,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补助资金2300多万元。
资金投入情况我县度重视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2016年全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防沙治沙资金2300多万元。
县政府是否每年向县人大专门汇报防沙治沙工作我县人大和政协都十分关心、关注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县人大每年都要听取全县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的四川省石渠县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交流材料四川省石渠县农林和科技局—何培铮局长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坚持预防为主,保护和治理并重,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沙化发展、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建设沙区生态文明、增加牧民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我县沙化治理试点工程已实施四个年头,在国家和省、州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年来,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举全局之力,务实工作,竭尽全力,因地制宜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的落实,不断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得失,现将工程实施中的经验与成果与各位专家、同行交流,不足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石渠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
属青藏高原丘陵区,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之一。
年均降雨量为529mm,多集中在6—10月,占%,年蒸发量为1699mm,是降雨量的倍;年均相对湿度为55%。
石渠县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
据2016年全县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县沙化面积高达公顷,潜在沙化面积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是四川省甘孜州沙化面积最大、危害程度最重的县,“鼠进人退,沙进人退”、“整组搬迁,整村搬迁”现象尤为突出。
生态的恶化直接影响我县人民及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祸福安危。
二、石渠县沙化特征石渠县沙化总面积公顷中,露沙地占95%,半固定沙地及固定沙地占5%。
由于气候、海拔的因素,露沙地主要分布在石渠县北部,位于雅砻江流域,分布平均在4200米以上。
高海拔地区高原草原与低海拔地区如内蒙、新疆等省区草原不同,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土壤脊薄,生草层一般仅为15-20厘米,而生草层下均为石砂,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形成沙化和荒漠化,生态难以恢复。
三、沙化治理工程实施概况xx年我县被纳入国家、省沙化治理试点项目,工程实施重点以江河两岸、道路两旁以及牧民定居时间较长的过度放牧区为治理核心区。
由于海拔气候等因素限制,治理模式相对单一,目前适合我县的治理方式为种草、封山育草、围堰蓄水、设臵沙障及架设鹰架等治理模式。
四年来共完成国家级26000亩、省级30105亩的治理任务。
、人工机播结合,大力开展种草工作根据我县的海拔及气候特点,我县治沙工程只适宜围栏种草模式来恢复植被,在实施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对种草的成效进行了全天候监测和科学总结。
一是摸索出最佳种草时间,根据石渠县气候特征我县适宜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种草,二是大力发挥机播作业的优势,共实施机播15000亩;三是加大补播力度,在完成当年任务的基础上,对历年治理地块进行补播,有效巩固了种草成效。
、加大施肥力度,还肥于草原由于我县能源建设的滞后,气候严寒,因供暖不足,导致石渠人与草地争肥的现象突出,“牛粪”、“灌丛”是高寒牧区农牧民生存、取暖的唯一物质,而牛羊粪又是天然草地肥力的主要来源,每年大约有亿公斤牛羊粪被烧掉,使上百万公顷草地失去了基本所需肥料,致使牧草长势越来越差,其保水固土能下降,沙化面积也就逐年增加。
沙化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后,我局以大力实施草原施肥作为牧草保水供养为有效手段。
四年共计施牛羊粪7500余吨,实践证明收效明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管理机制按我县沙化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四年招投标建设项目5个,投入资金万元。
主要是标牌、水泥柱、围堰、牲畜暖棚圈舍、沙生植物收集繁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我局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了网上比选招标及政府采购,并完善各项工程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