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省第三测绘院省第一测绘院二○一一年七月目录1、目的与意义 (3)2、建设原则 (4)2.1数据标准统一 (4)2.2信息齐全、现势 (4)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4)2.4更新维护方便 (4)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 (5)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 (5)3.1 1:5万地名数据库 (5)3.2 GPS导航数据库 (5)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 (5)3.4城镇地籍数据 (6)3.5其他资料数据 (6)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 (6)4.1总体目标 (7)4.2具体目标和任务 (7)4.2.1数据标准和规的制定 (7)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 (7)4.2.3数据处理与入库 (7)4.2.4数据更新、维护 (8)5、进度安排 (8)5.1准备阶段 (8)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 (8)5.3数据补查阶段 (8)5.4业数字化处理阶段 (9)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 (9)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 (9)6、作业依据 (9)7、技术路线与方法 (10)7.1技术路线 (10)7.2技术流程 (11)7.3工作方法 (11)7.3.1技术要求分析 (11)7.3.2现有资料收集、整合提取 (12)7.3.3外业补查 (12)7.3.4业数字化输入与处理 (13)7.3.5地名/地址数据转换入库 (14)7.3.6数据更新维护 (14)8、预期成果 (14)9、经费预算 (14)9.1预算编制依据 (15)9.2预算容及计算方法 (15)9.3后续更新和维护费用 (16)9.4项目经费预算表 (16)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1、目的与意义地名/地址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它对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各类地形进行注记,连同其汉语拼音及属性特征等录入计算机建成的数据库。
地名/地址数据库与地形数据库之间通过技术接口码连接,可以相互访问。
当前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的一个子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地名/地址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基本要素,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最基础的经济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立已成为大势所趋。
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是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容之一。
地名/地址数据库的主要容包括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或小区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或门(楼)址等。
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其目的在于:(1)地名管理规化。
通过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使地名规化、单一化。
(2)快速提供地名/地址信息,为地名/地址管理及科研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其在管理和决策手段的落后面貌。
(3)准确及时的向社会提供各类地名/地址信息,并且能准确的指出其地理位置。
(4)建立一个统一规的数据库以便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5)建立一个快速、及时的地名/地址更新维护机制。
(6)提供专业服务:即地名/地址数据库与专题数据结合,提供专业服务功能。
2、建设原则2.1数据标准统一为保证地名/地址数据库成果质量,我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使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地名/地址数据分类、地名/地址描述规则、地名/地址编码规则、技术方法和质量数据标准。
用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规进行地名/地址类别编码,有效利用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库的实用价值。
2.2信息齐全、现势地名/地址数据库包含省域围所有地名,包括行政区、居民点、建筑物、单位、道路、河流、湖泊、山峰、山脉及旅游景点等,所有经过补查确定的以及新增或更名的地名信息要全部入库,地名的属性信息全面,包括地名的读音、写法、位置等基本信息属性;所有录入的地名/地址信息必须符合现实情况,达到真实和准确无误。
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对已有的地名数据库、基础测绘成果、城镇地籍测量成果、GPS 电子导航数据及相关部门的地名信息等资料,经复查、审核无误的均应使用,避免重复采集和调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4更新维护方便建立合理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流程机制,地名/地址信息的频繁变化要求能能随时对地名/地址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现势性,提高数据库管理的效率。
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在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地理实体标识码,可关联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提供地名/地址公共服务;同时,数据库建设要具有前瞻性,使数据库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如在地级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工农业、商业、邮政、文体、卫生等多种信息,可以建成全地区的经济信息并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3.1 1:5万地名数据库省1:5万地名数据库由国家测绘局2003年组织建设完成,包括行政区域名、城乡居民地名、企事业单位名、交通要素名、纪念地和古迹名、山名、水系名、自然地域名等分类地名共计398208条。
3.2 GPS导航数据库省GPS导航数据库覆盖了省14地市,122个县,2354乡镇共计7.2万余公里的道路数据;涉及11个分类的46549个兴趣点。
采集日期截止2007年5月。
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级基础测绘成果包括覆盖全省的1:10000DLG、DOM、DEM、DRG 成果。
地名/地址数据库建将充分利用省级基础测绘的DLG成果,DLG成果数据中地名注记要素可作为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并以此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地名/地址信息外业补查,用于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DLG尽可能现势性强,最好以近几年更新和测绘的DLG为宜。
近年我省基础测绘更新1:1万DLG包括冷水江测区、-洞庭湖测区、测区、修铜测区、攸县测区、测区、洪江测区、长株潭测区、宁远测区等,以上几个测区影像数据覆盖围约为16万平方公里,基本为2005年至2011采集更新的。
剩余地方基础测绘的DLG数据基本为以七八十年代测绘的地形图进行扫描矢量化而得,数据现势性不强。
3.4城镇地籍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基本为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覆盖全省各县市区城镇围的,测图比例尺一般为为1:500,采集测绘时间基本为2007年至2009年。
城镇地籍数据中1:500DLG中包含有部分兴趣点(POI)数据的信息,兴趣点的位置信息及部分属性信息可以从地形图中提取,而部分属性信息还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取。
3.5其他资料数据不能从基础空间数据中提取出来的地名/地址信息可以从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地名办等其他委办局提取。
相当部分的兴趣点(POI)数据属于专业数据或商用数据,这部分数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从其他政府部门或管理部门获取源数据进行加工生产。
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4.1总体目标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旨在通过收集整合现有地名信息,进行必要的外业补查,业进行数字化处理、标准化入库处理,通过对地名数据的详细采集和核查,精确输入,以及完备的审查,以建立资料准确、详实、齐全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同时将数据库挂接至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组织、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发布和元数据发布等服务,为社会的建设、管理提供更好的地名信息查询和地图定位服务。
4.2具体目标和任务4.2.1数据标准和规的制定根据我省实际,在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中,制定统一地名/地址数据技术标准,数据编码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通过分层、分类、分要素的方案进行数据组织,实现空间地名/地址数据的规化处理和管理。
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收集整合、核对审查、补充采集省省域约21万平方公里的围,并按国家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标准收录全部的地名/地址信息。
整合、补查包括行政区、街道(乡镇)、社区、小区、企事业单位、楼栋号、门牌号、道路、水系、山体等分类地名/地址信息约80万条,实现平均每平方公里4条地名信息。
4.2.3数据处理与入库对收集整合、补查的地名/地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数据检验、数据转换和入库,最终提交数据库的数据在集合拓扑关系、属性信息等方面都要满足规制定的要求。
4.2.4数据更新、维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能满足未来需要的数据更新、维护流程机制。
每年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更新资料来源主要有更新的1:5000、1:10000数字线划图成果,各县市区城镇地籍测量更新后成果数据,经确认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网络标注的兴趣点数据,以及民政部门掌握的地名变更信息。
5、进度安排根据我省自身的特点,数据库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路线来进行,将项目进度分为准备阶段、数据收集整合阶段、数据补查阶段、业数字化处理阶段、数据转换入库阶段、数据更新维护阶段等六个阶段。
5.1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9月,完成地名/地址库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项目申报及技术方案编制,开展资料分析。
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现有的地名库、GPS导航数据、基础测绘DLG成果、城镇地籍测量DLG成果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从中整合提取覆盖全省的地名/地址信息。
5.3数据补查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整合提取的地名/地址信息分类分析,利用DLG或DOM工作底图,根据需要进行必要外业补充采集、核对检查。
5.4业数字化处理阶段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以整合提取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基础,根据外业补查的相关信息,业对地名/地址数据进行数字化输入、修改、完善、属性录入、标准化处理。
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以业数字化处理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基础,根据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功能对数据进行转换入库,建立省级地名/地址数据库。
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数据更新维护是长期过程,地名/地址数据库建成后需要每年进行更新维护。
6、作业依据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CH/TXXXX-20112)《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3)《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B/T 23705―20094)《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2009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1992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8)《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9)《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1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12)《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1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2-200614)《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8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7、技术路线与方法7.1技术路线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环节,包括数据收集整合提取、工作底图编制、数据补查、数字化输入、数据处理、转换入库等工作容,需要规划、测绘、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