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和师德教育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四部分第一章xxxx、功能、目标与内容第一节xxxx一、大xx与小xx大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5由原国家教委在《中学教育大纲中》规定)小德育:道德教育二、我国“大xx”形成的历程1.政治教育一枝独秀(1949-1981年中国的德育就是政治教育,德育课就是讲阶级斗争)2.思想教育被突出(1981年教育部把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德育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成“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并列”的教育)3.品德教育被强调(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德育即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4.德育“四大板块”的形成(1995年2月27日《中国德育大纲》和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三、我国大xx出现的原因1.中国有着政治、道德、法律等不分的传统2.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3.xx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4.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二节xx功能一、xx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品德的三个维度:品德内容、形式、能力)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xx的社会性功能1.xx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①xx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②xx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2.xx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4.xx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二个方面)①xx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②xx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第三节xx目标一、xx目标及其分类德育目标:对德育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的设想与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较之分目标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特征。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1.xx目标的内容分层①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②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③道德教育目标: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④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2.xx目标的学段分层:学段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适合学生这些方面发展特征的学校德育目标。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xx目标(一)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xx目标规定直接依据: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1993《小学xx纲要》1998《中学xx纲要》(二)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解读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①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②增加了心理道德品质②增加了发展xx能力的目标2.注意了xx的层次性3.注意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4.注重了稳定性和变革性第四节xx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四个方面)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和爱“国家”区分开来②爱国主义要把民主自豪感和危机感结合起来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④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按层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三个方面)①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②集体主义不排斥个人利益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三、德目教育:即德育条目,如正直、诚实、亲切、勇敢、善良等。

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德育不用的含义。

②提升学生德行的动机和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

①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②发展学生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③重视学校纪律教育五、理想教育(生活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二个方面)①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②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近期、远期)六、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学生所具有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方面的不稳定②意志上缺乏对挫败的承受力③性格上狭隘自私、孤独自卑、偏执④自我意识上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⑤社会适应方面较任性与不合群第二章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品德的要素发展(知、情、行)一、道德认识的发展: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知xx思维能力包括:xx推理和xx判断代表人物: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三水平、六阶段)②起相邻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两个方面:①要向学生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而不想传统教育一样,只提供一种“正确答案”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代表人物: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爱、关怀和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个方面:①让德育过程变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过程②xx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关怀关系满足两个条件:①教师关怀学生②学生承认教师关怀自己③xx中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出来一系列道德评价意义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占据品德的核心地位,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强化)三个方面:①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片“净化的环境”②xx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③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练习、并适时加以强化和使其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第二节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二个方面:①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②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二、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注意三个方面:①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1)活动提出的要求与个体身心发展相适应。

(2)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与意义②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1)课堂中的xx活动(2)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活动活动态度(低到高)(1)被动应答(2)自觉适应(3)自主创造三、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注意三个方面:①教师对学生提外在道德要求时应注意学生现有道德发展水平②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③促进学生进行自我xx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概念: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注意二个方面:①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②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xx的原则与方法第一节xx原则一、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原则二个要求: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②注重实践,培养xx习惯二、疏导性原则三个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三、xx救失原则概念: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三个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进行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稳定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原则二个要求:①要尊重学生②对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五、灵活施教原则三个要求:①德育的要求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现有的道德状况②xx要考虑到施教的最佳时间③要考虑学习情境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可连柯)二个要求: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七、教育的一致性与xx相结合原则三个要求:①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②对学生个体的xx和前后一致性③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个体的影响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xx方法一、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分成两类: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要求:①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②说服要注重差异性和时机③说服要具有趣味性二、陶冶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感化和熏陶,使他们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三个方面: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侵染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启发与引导相结合三、榜样法: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影响学生的方法。

三个方面:典范、示范、典型注意:①选好榜样②真实性四、锻炼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德行习惯的方法。

四个方面:①行为训练②娱乐或休闲活动③社会实践④委托任务五、奖惩法(奖励、惩罚)1.奖励,原则①将物质奖励因素和精神奖励因素统一起来②将即时奖励和xx奖励统一起来③将外界的奖励和内在自我奖励统一起来④将目的性奖励和过程性奖励统一起来⑤将奖励当事人和激励其他人统一起来2.惩罚(报应性惩罚、惩戒性惩罚),原则①尊重性②伦理性③延时性④捣源性⑤确定性⑥最少性⑦灵活性根本目的:挽救过失学生第四章xx与xx规范第一节xx概念一、xx是教师职业道德二、教师职业道德与xx的区别1.xx即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xx是一种职业xx第二节xx规范一、xx规范的基本xx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

六大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xx规范的核心内容及解析(一)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xx规范的核心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求:①尽心尽力,忠于职守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②树立正确的苦乐观③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育人”是指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

前者是讲知识传授,后者是讲道德发展。

要求: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②严谨治学,一丝不苟3.为人师表:“师表”是指表率、榜样的意思。

为人师表: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做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三、我国师xx规范存在的问题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2.过于抽象空泛3.存在“不当”现象4.xx规范的xxxx存在着重叠现象第五章xx教育第一节加强xx教育的必要性一、教师职业特性要求:xx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1.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