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决定价格》教学设计
白山市二中徐秀华
一、教学理念:
身临而入境,唤起爱学;探究而晓理,培养会学;感受而动情,鼓励善学。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习为本”。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甚至是朋友。
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从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于终身学习的需要。
同时,探究性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主流教学方式。
我通过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设置问题探究,从而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衷于研究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辩证分析能力,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活动的自主性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
《价值决定价格》是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下的第二目。
教材在讲解完《供
求影响价格》之后,继续探讨影响价格的因素。
本节课探究多变价格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决定价格的因素。
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为下一框题讲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作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本目内容中的“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经济常识的主线,学好“价值规律”为整个经济常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重、难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还未真正实现由初中重知识向高中阶段重能力的转化,学生多重对知识的背诵与重复,而轻对知识的思考、研究与扩展应用。
现代学生缺乏的不是语言,而是思想。
但他们有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开放互动教学法,对话、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观察发现法,情景体验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网络查询商品价格波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收集新闻媒体中有关价格变动
的报道。
2、学生准备:预习本框知识;网络查询、咨询身边亲人、朋友对价格变动的了解;调
查了解个别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与同学交流调查结果,绘制价格变动图。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和商品价格相关的时政材料:“兰州牛肉面的涨价”。
思考为什么成本上涨
价格就要上涨,如价格不变,那可能就要偷工减料。
多变的价格,除了受供求关系影响外,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一:马立一家的烦恼一:爸爸的烦恼——买不到最便宜的电脑
情境分析:价格会无限制的上升或下降吗?
电脑的价格会比普通手机便宜吗?
情境回归(知识回归):
价格由价值决定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创设情境二:马立一家的烦恼二:妈妈的烦恼——怎样才能生产出赚钱的商品
情境分析:
为什么同样是生产相同的商品,妈妈却总是赔钱呢?
价值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情境回归(知识回归):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创设情境三:马立一家的烦恼三:马立的烦恼——刚买不久的mp3怎么降价这么快呢?情境分析:
商品的价值量还受时间的影响?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情境回归(知识回归):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回顾马立一家的烦恼及其解决方式,得出隐藏在多变价格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生产领域: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领域: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建构知识:
师生共同绘制本课探究全部问题的内容及内在体系图,更直观、更系统地使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为下一环节外化为学生的能力作铺垫。
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基本内容
决定价值量—等价交换价值规律
价格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形式
(四)拓展饯行:
探究课题:“由兰州拉面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探究方式:网络、新闻等媒体了解相关信息;走访、调查研究,思考所引发的问题总结与评价: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800字以上),
八、教学反思:
1、思得:本节课优点在于“三个烦恼”设计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容易较快进入知识,再
则有关劳动生产率与其他要素关系讲解结束后,给学生总结的识记规律,非常
有效。
2、思失:对学生能力有些过高评价,在主干知识探讨中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学
生间合作完成的深度不够,还需教师点拨和指导。
3、思改:在探究环节改成学生探究,教师点拨提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