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它影响着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精神方向,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清代学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千百年来,不少学者试图探根溯源,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即发端于《易》,其主要以《经》和《传》对卦爻象的阐释为依据。
当今,我们可以这么说,《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大典,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理论形态的文化渊源,不论是儒家学说或是道家学说,都接受了它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发挥了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就是《周易》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
从哲学的视角探究,《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名符其实的。
古往今来,对《周易》的称谓众说纷纭,说《周易》是一部占卜书,然却不只是一部占卜书,占卜只是《易经》的衰象,而揭示天道规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指导人生健康成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美好境界,才是《易经》的本质。
其内涵与宇宙的内涵一样,包罗万象,而又千变万化,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对任何领域都有指导的作用。
后来者都读之,自然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哲学家认为是哲学著作,宇宙学家认为是宇宙学著作,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学著作,自然科学家认为是自然学著作,等等,不一而举。
总之,一部《易经》,就是一部关于宇宙,天地,社会,人生的生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巨著,它是中国文化源头的一股清泉,浇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闪烁着《易经》思想的光辉。
这一点,在诸子百家及历代文学作品中,甚至于中国化的佛学经典中,都随处可见,被尊为药王爷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感慨地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一个整体,以平衡阴阳为基本原理,故其治病可头疼医脚,肚子疼点眼药,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运用。
清末康有为变法,直接以《易传》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
毛主席在建国初期曾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与《易传》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易变法则一脉体承。
我们历史上的许多大政治家,本身就是易学家,如朱熹、苏轼、王安石等。
因此说,一部《易经》,涵盖了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发展,当今的《周易》热,其实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热。
易卦的形成,本源于宇宙天地万物,它自上而下,由天及人及万物,即“形而下者谓之器”。
以天道来说,易卦只不过是个器物、载体而已。
后来的学者,通过易卦而上达天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不二的高境界,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
对人来说,易卦只不过是个工具,手段而已,而上达易卦所指向的高境界,方是真正的目的。
一部《易经》,上达天道,下通万物,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一座沟通天人之际的桥梁。
人天尚未沟通,可以由此前往;人天已经沟通,便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便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即时时事事随心所欲,而又时时事事符合天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也具备了天道恒昌特性而可心想事成了。
因此,《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在古人眼里,知易者对,不知者愚,甚或把学易看作人生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