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重在良好习惯的培养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些话似乎有些过于绝对,但却说明习惯对人生的确很重要,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不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任何好习惯都是相通的。
一个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好习惯要从许多方面来塑造;一个在语文课上纪律不好学生,对数学课上习惯的培养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习惯需要齐抓共管!今天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天让好习惯成就我们的孩子。
欲求好人生,先求好习惯,欲求好习惯,只需要做一件事:告诉学生如何去做,激发学生愿意去做,支持学生努力去做,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了,才能使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
培养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学生,使其成为集体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如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几年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我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得出两个字“阅读”。
对于写作技能比较幼稚的孩子,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先回到阅读中。
因为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
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
古人早就有经验之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也是真正的“捷径”。
孩子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修炼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他们的潜能,从有一天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们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如学记名言,警示自己:“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
2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要培养好习惯,就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我们知道,人的习惯实现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干、有枝、有叶。
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
与人相处方面的各种习惯,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也可以是行为方式习惯。
因此当我们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性后,要对准备培养的习惯作统筹安排。
这样可以分清主次,明确先后,然后有步骤的去培养,就会更有成效。
班级工作头绪众多,但并非杂乱无章。
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
例如做值日、上课间操、做眼保健操等,在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实践证明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应运而生。
如《家庭作业制度》、《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工作职责》等,这些不一定都形成书面的制度,但要让全体学生心里都明白我们班级有这样的制度,一旦违反将会受到班规的制约。
从健全精细化制度开始,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
建立了多样、精细化的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学生明确知道了什么时候应该干些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做得好会怎样,违反了纪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学生心中,便于学生遵守。
3支持学生努力去做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
人们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可见习惯的力量——不经意会影响人的一生。
3.1一切行为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只要制度中有的,一律照章办事,帮助养成一种守纪的习惯。
不能因人、因心情随意更改。
(如违纪要扣分,不能因为是班干部便迁就、老师心情好而送人情;不能因为情绪不佳而可以加重学生负担。
每周开班会,班委会议等。
)否则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定势,让制度形同虚设。
3.2确立落实重点,逐项突破。
班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便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贪多嚼不烂,使行为养成留在表面。
一齐下手,老师没有精力,学生记不住,效果不好。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期确立重点,强化训练,巩固成果。
例如学生的阅读在班级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们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
对他们来说已不是“压力”,他们从中体会的就是吃饭或玩游戏般的简单和享受,你不想让他们读他们都不愿意时,我将在注重培养他们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的训练,从不贪多。
3.3不断强化,及时反馈。
任何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都会出现
反复,因而需要不断强化训练,班主任、学生干部靠上抓,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掌握情况,迅速作出反馈。
每周班干部例会,关键时候重点问题日日反馈,甚至半天一反馈,习惯成自然!例如我让学生人人都当班干。
人的能力是逼出来的,人天生都有做好某项事情的潜能,只不过多数时候是由于与自身的惰性相消抵罢了。
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读书写字、打扫卫生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要自己带领监督其他同学做,就有点怯懦,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老师“逼”的话,自己可能一辈子与班干无缘。
想象,如果在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善意“逼迫”,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会更好。
干任何事总有第一次,该放手时就放手。
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多付出一份努力,多一份收成。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我始终相信教育的巨大功效,在学生身上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自然会有什么样的果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不是班干部在帮助老师做班级管理,而是班干部带领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师永远是而且仅仅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
从潜意识里种下民主管理的种子。
4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
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的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
相对于其他习惯而言,不良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
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当我们下决心要培养一个好习惯之后,成功的关键在于前三天,特别重要的是前一个月。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阶段可能要费一番脑筋、花费一些精力。
如让学生出板报、干值日,往往是老师一遍遍手把手教,最后免不了自己重新去做。
倒不如干脆自己做了来的更为直接和省事。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值日卫生不干净,自己亲自代劳;做操队形没有站整齐,自己亲自不厌其烦的天天整队……但是从长远看,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慢慢经历、不断锻炼,自然会掌握窍门,增长见识,提高水平,班主任要做的只要监督、适时指导就行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因为好习惯每天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就会牢不可破。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尤其开始是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
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的,做起来有兴趣的,很快就能尝到甜头的,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而且下的功夫要大一些,花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就容易成功。
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后天积累、慢慢形成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要拥有它,绝对不能少了“恒”字。
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自我磨砺。
美玉是磨出来的,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磨出来的。
一粒沙想在蚌的口里成为一颗美丽的珍珠,就必须经受种种痛苦的磨砺。
磨砺造就成功人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不同的年龄层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伴随我们有个美丽、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