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第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立法)(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完善立法体制(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执法)(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三)推进严格司法(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第三章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二、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一)坚持依法执政(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第二编: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静态分析)专题一、法的定义一、法的概念的争议(一)法实证主义者:法与道德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1、分析主义法学: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
2、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
(二)非实证主义者:法与道德存在概念的必然联系。
1、自然法学派:以内容正确性为唯一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内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或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二、法的特征1、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普遍性: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权利义务性: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5、国家强制性与程序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可诉性:救济。
三、法的本质1、法的正式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愿望要求)3、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四、国法及其外延国法: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1、成文法2、判例法3、不成文法4、教会法五、法的作用(一)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本人行为。
2、评价作用:其他人行为。
3、预测作用:人们相互间行为。
4、强制作用:违法者行为。
5、教育作用:一般人行为。
(二)社会作用1、政治只能2、社会职能(三)法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1、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
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六、法的价值(一)种类1、秩序:○1基础价值○2确保统治秩序建立2、自由:○1最高价值○2法保障自由○3自由不是为所欲为3、正义:○1关系范畴○2正义体现为平等、公正等。
○3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
(二)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1、价值位阶原则:不同位阶,在先价值优先于在后价值。
2、个案平衡原则:同一位阶,特定情形个案兼顾双方利益。
3、比例原则:损害最小。
(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专题二、法的微观结构一、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的定义及其逻辑结构1、定义:规定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2、逻辑结构:(1)假定条件①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时间、地点、人物方面的条件。
②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①可为模式②应为模式③勿为模式(3)法律后果:○1合法后果○2违法后果(二)法律规则与语言1、规范语句:使用道义助动词(1)命令句:“必须”、“应该”、“禁止”。
(2)允许句:“可以”。
2、陈述句:无道义助动词。
(三)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1、规范性条文:包括法律规则与原则。
2、非规范性条文:规定某些法律技术性规定。
3、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
(四)法律规则的分类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1)授权性规则: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可为模式)。
(2)义务性规则:○1命令性规则○2禁止性规则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1)确定性规则:内容明确肯定,无需再援引。
(2)委任性规则:内容尚未确定,由相应国家机关加以确定。
(3)准用性规则:内容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模式,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3、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1)强行性规则: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
(2)任意性规则:允许自行选择或协商。
二、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的种类1、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2、基本法律原则与具体法律原则3、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二)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1、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2、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在既有规则又有原则的情形下,可以优先适用原则。
3、在此种情形下适用法律原则,必须要给出强有力的理由。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在内容上(1)法律规则规定明确具体;而法律原则没有明确的三要素,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
(2)法律规则着眼于共性;而法律原则的着眼于共性和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原则要远大于法律规则。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而法律原则则依强度不同,以衡量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三、权利与义务(一)权利1、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
2、权利具主体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4、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
离开了义务,权利就不能得以保障。
(二)义务1、义务是人们的“应然”行为或未来行为。
2、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
专题三、法的渊源与效力一、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能作为法律决定大前提的来源2、分类(1)正式的法的渊源: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2)非正式的法的渊源: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1、当代中国的正式的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此处为狭义。
(3)行政法规:我国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条例”、“规定”、“办法”。
(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5)特别行政区的法律(6)国际条约、国际惯例2、当代中国的非正式的法渊源及其适用:(1)政策(2)判例(3)习惯二、法的效力1、法对人的效力(1)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2)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
(3)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
(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2、法的时间效力(1)法的生效时间: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③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①明示的废止②默示的废止(3)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专题四、法的宏观结构一、法律部门1、法律部门的概念: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3、公法、私法与社会法:○1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分类○2最早乌尔比安提出二、法律体系(一)概念特点1、概念:一国现行有效国内法2、特点:(1)一国国内法(2)正在有效的法律(3)统一性和系统性(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包括七部门、三层级。
专题五、法的微观运行一、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特征:(1)合法性: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2)意志性:必定体现国家意志,可能体现个人意志。
(3)特定性:特定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1、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1)调整性法律关系:基于合法行为而产生。
(2)保护性法律关系: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
2、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与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1)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不平等主体、不能随意转让。
(2)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平等主体、任意性。
3、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关系(1)单向法律关系:指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
(2)双向法律关系:一方主体的权利对应另一方的义务。
(3)多向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
4、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1)第一性法律关系: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关系。
(2)第二性法律关系:依据第一性法律关系而产生。
(三)法律关系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国家2、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法律资格○1一般权利能力○2特殊权利能力(2)行为能力: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四)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五)法律关系的客体1、概念: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2、种类:(1)物(2)人身(3)精神产品(4)行为结果(六)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1、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的种类(1)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2)法律行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均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二、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产生1、违法行为2、违约行为3、法律规定(二)法律责任的竞合:1、构成要件:一主体、一行为、多个法律责任、互不吸收、互不并存。
2、法律责任竞合的处理方式:不同法律部门间的责任竞合,一般从重;民法部门内的责任竞合,如侵权和违约的竞合,由当事人选择其一。
(三)归责与免责免责条件:(1)时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第二章、法的运行(横向动态分析)专题一、立法一、立法体制(一)立法的概念1、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活动2、广义立法:国家立法、地方立法、行政立法、授权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