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与特征
行什 斗牛 獬豸 押鱼 狻猊
(四)屋面瓦作等级形制
清代大式瓦作: 屋脊用特制的脊瓦,脊上安置吻兽,屋面用筒瓦
骑缝,用青瓦或琉璃瓦,可做各种形式屋顶; 清带小式瓦作:
屋脊上不安吻兽,屋面多用板瓦骑缝,很少用筒 瓦,只能用青瓦瓦件,不能用琉璃瓦件,只能做悬 山、硬山的尖顶或卷棚式屋顶,不能做庑殿、歇山 及重檐式屋顶。
正脊:
定义:前后两坡相交时最高处的屋脊; 功能:防水及装饰; 作法分类:大式作法的大脊;小式作法的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等;
剑把 垂脊兽后
正吻
正脊
大脊的脊件种类和层次
较多,一般由盖脊瓦、正
脊筒、群色条、压当条、
正当沟和正吻组成,有
与脊桁垂直的数根脊桩
压当条 使其稳定。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垂脊:
定义:屋顶上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原始社会时期
•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 处”。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 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 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 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 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 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因此原始 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 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 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这一时期的 建筑采用半穴居方式建造。房屋 往往呈圆形,没有梁。屋面由辐 射状树枝等支撑,屋面材料为宽 大的树叶或茅草等。
仰韶文化半穴居屋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 晚期的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出 现了原始的栏杆型建筑。可以说, 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 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 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与代表意义。在这些遗存中, 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梁的结构 , 屋面也随之变成了更稳定的类似 硬山顶的样式。
重檐庑殿
B 悬山
使用范围:民居中的主要形式,宫殿、寺庙中多用于配殿、厢房等;
特征:两坡屋顶的两端桁或檩伸出山柱或山墙外形成出梢(亦称挑山、
不厦两头、两头出际);屋面一般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等级低的不用
垂脊);
悬山顶
两山只用筒 瓦或披水砖 压梢
桁或檩伸出 山柱或山墙 外形成出梢
山尖通常不封 闭,以利通风
垂兽
马 狮子
圭角
D 正吻
位置:安装在正脊两端山面有吻座的龙形装饰物;
别名:大吻、龙吻、鳞尾、鸱吻、吞脊兽;
特点:其造型由半月形、鱼尾、龙尾演变成口吞,尾上翘、背插剑把,后面加
背兽;
剑把
正吻
正吻高度一般按檐 柱高的1/10确定, 其大小尺寸有二至 九样共八种规格, 较大规格的正吻多 用数块吻件组合而 成,用于等级较高 的建筑上。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戧脊:
定义:歇山的四个檐角处的斜向屋脊,重檐建筑的下层角檐,在平面上与 垂脊成45°角;
戧脊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博脊:
定义:斜坡屋顶上端与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顶下层檐的 水平脊;
眉子 眉子沟 瓦条 混砖 当沟 胎子砖
博脊剖面
B 屋脊—明清民居、园林建筑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位置:安置在屋顶角脊端的装饰构件;
特点:汉到唐多用筒瓦三及五枚翘起,宋已规定用嫔伽一枚及蹲兽一至八枚,至 少用蹲兽一枚,但并无定则;
根据建筑的等级和脊的长 短选用走兽,在清代有严 格规定。
仙人 撺头 螳螂勾头
套兽
遮朽瓦
走兽后筒瓦
戧兽 角脊兽后 斜当沟
钉帽 沟头 滴子
I 仙人走兽
清代仙人的造型是一位仙人骑在
注:攒尖也称斗尖
圆攒尖无 垂脊
常用于园林 亭阁建筑中
重檐攒尖
F 盔顶
使用范围:多用于礼仪纪念性建筑; 地域分布:四川、湖南等地区较常见; 特征:屋面坡度上下者较平缓,中间较陡,断面如弓,宝顶下的垂脊向
上拱起似古代的武士头盔。
盔顶
G 盝顶
特征:下部屋面似亭,上部屋面为平顶,中部有脊交圈如女儿墙;
为了使雨水顺利排出, 一般根据屋面排水需 要,在若干处屋脊下 两个筒瓦之间的板瓦 上安装一个过水当沟.
特点:在攒尖屋面的尖端,也称绝脊,其下部为砖砌线脚,一般与须弥座的 做法相同,有上下枋、枭及束腰、圭角构成,上部为圆形中空的宝珠,内部 包有雷公柱伸出屋面的通心木;
作用:防水、装饰,形状、纹饰多样,外露面都着釉色。
顶珠 顶座
宝顶 兽后
南方亭子攒尖顶端不作宝珠,而 安置一些葫芦、宝瓶、仙鹤等砌 筑雕饰构件,形式更为丰富。
特征:相当与悬山下部四周加坡的组合形式,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 条戧脊;
垂脊
正脊
戧脊
早期歇山顶山面空透, 北方明代始多用砖垒砌山花; 清代盛行博风板里皮安山花板; 南方建筑直到清末仍多用透空山花;
北方明清建筑歇山顶多用收山作 法,即两侧山花位置自山面檐柱 中线向内收入一檩径。
E 攒尖顶
特征:屋面坡度很陡,向上呈尖锥形,无正脊,数条垂脊交会于顶部, 上覆宝顶,四周角梁汇于中心雷公株。
清水脊:
定义:用砖瓦垒砌线脚,两端有翘起的鼻子又称“蝎子尾”,下有花草砖 和盘子、圭角等构件组成;
使用范围:多用于小式做法的硬山、悬山,有正脊而无垂脊;
蝎子尾
平草砖 盘子 圭角
低坡垄
低坡垄布置在位于两山端的 四条边垒,起最高点与高坡 垄在正脊根部最低点相同,
但起檐口高度是一致的。
高坡垄 低坡垄
圭角
高坡垄 低坡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 形制与时代特征
•屋面式样的发展概况 •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制
一、屋面形制概述
功能:建筑体木构架的保护层; 遮蔽风雨。
特点:形态丰富。 分类:从层数上 —— 单檐、重檐、多檐;
从坡数上 —— 平顶、单坡、双坡(卷棚、囤顶)、四坡、 多坡(如四边形以上的亭)、圆穹顶。
单檐
重檐
两坡(悬山) 多坡(毡包式圆顶)
戧脊(用于斜凸部位)
正脊(用于 平凸部位)
天沟(用于斜凹部位)
A 勾连搭
沟搭连: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顶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屋面相交连接处做 成接近水平的天沟,沟两端排水的屋面作法(为保证排水顺畅需要找坡, 使中间较两边略高)。 作用:可以取消内墙,扩大室内空间。
N 沟连搭
北京圆明园 天地一家春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燕尾坊 起承托作用
C 硬山
使用范围:多用于民居,在宫殿寺庙中一般用于配殿、厢房; 特征: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等级较低者不用垂脊);前后两面坡 屋顶, 其山墙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不露檩头;
正脊较简单, 两山只用筒瓦 或披水砖压梢
风火山墙
在南方,山 墙多向上伸 出屋面为封 火墙
D 歇山
别名:九脊殿、厦两头造、曹殿; 出现年代:汉代始见,南北朝后有大的发展; 主要形式:单檐、重檐、卷棚歇山;
宋《营造法式》—— “言其卑小, 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 即:城墙边上部分升起的部分 (挡火墙)。
H 卷棚顶
两个坡檐在正脊相交处采用凸起弧面相连接的做法
I 扇面顶
实即硬山、歇山和卷棚顶在平面为扇形时的一种变化,通常用于园林 建筑中。
卷棚 歇山 卷棚顶
J 十字脊顶
主要形态:丁字脊、十字脊等,并可高低错落; 常用手法:大型古代建筑中多采用两个歇山式屋顶相交(亦称“四面歇山 顶); 特征:屋面上双脊相交;
剑把 背兽
正吻 正脊
F 合角吻
位置:安装在盝顶转角或重檐下层的博脊转角处两个成90°角的龙形 装饰构件; 作用:防水并封护角柱的作用; 使用范围:在等级较高、正脊用正吻的建筑上安装合角吻;而在等级 较低、用望兽的建筑应安装合角吻;
根据转角的阴阳角可分为阳合 角吻和阴合角吻; 有的在安装时将两个方向的剑 靶拼成一个90°角;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皮条脊:
作法与清水脊基本一致,但两端无“蝎子尾”,只在脊砖外安一件勾头; 多用于北方民居。
甘蔗脊:
在正脊中部用板瓦直立竖排脊,脊顶刷兽头灰,脊端作成简单的方形回纹; 多用于江南民居。
空花脊:
用砖或瓦砌成透空脊; 多用于江南民居,用于北方官式建筑时加各种雕饰图案。
C 饰件 — 宝顶
一号遗址复原图
• 商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夏晚期建筑的形制。由于极少有夏商时期的可辨 识完整结构的民居遗存,故这段时间的建筑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宫殿 建筑上。目前我国发现的主要商代遗址有盘龙城遗址及被推测为殷都 遗址的殷墟遗址。有考古遗存物研究得出,在商朝,宫殿的屋面材质 主要仍为秸秆稻草结构,而在屋面形制方面,依旧为原始的重檐结构, 但由遗存的墓葬绘画等推测,其侧檐倾斜的角度变大,使建筑和前朝 相比更显宽大气派。
一只昂首的鸡上,布置在檐角的
端头,其后的走兽也称小兽、小
跑,起排列次序为龙、凤、狮子、
天马、海马、狻猊(披头)、押
鱼(鱼)、獬豸、斗牛(吼牛)、
海马 天马 狮子 凤
龙
行什(猴);
只有在琉璃瓦屋面上将座狮安装 在最前端,仙人后面安装小兽的 数量只能用单数,每种小兽各表 现其具有尊贵、威严、吉祥、光 明、公正、祈雨、防灾等寓意。
背兽
正脊
E 正吻
在等级较低的建筑或城楼建筑一般安装兽头向外的望兽,也称正脊兽;
鸱尾即鱼尾,鱼形尾部向上翘卷,为佛教海中神物摩迦罗演变而来,多用于佛教 建筑的正脊上;
早在汉代正脊两端就有 数种形象,最简单的用 三至五块筒瓦垒起,或做 成卷瓣; 最迟从晋代开始已经使 用鸱尾,隋、唐仍多用此 种式样; 最迟到晚唐又出现了 “鸱吻”; 元代以后多改用此种式 样,习惯上称大吻或吻 兽。
殷墟宫殿复原图
• 周代是中国科技、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 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 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 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 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 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 覆盖。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 局水平。这是考学中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联体建筑群,并出现了大型 及大量屋面天沟的应用,屋面形制更趋多样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 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最值得关注之处在 于在其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板瓦和 筒瓦又分大、中、小三型。这表明瓦不仅在周代出现并得到大量使 用,且使用技法迅速走向成熟。瓦片的使用,对屋面形制的丰富有 极大影响。